1、搖擺樂(Swing)
搖擺樂盛行於三十年代,經常採用20~30人的大樂隊(Big Band)形式,因此三十年代又被稱為爵士樂歷史上的大樂隊時期。從音樂上分析,搖擺樂最明顯的特徵是讓你一聽便想隨之舞動的搖擺節奏。所以搖擺樂被認為是當時最好的伴舞音樂。搖擺樂的樂隊一般都由薩克斯、銅管和打擊樂等幾個部分組成,按譜演奏不同的聲部。從音響上分辨,銅管樂的明亮音色以及大樂隊的龐大氣勢,讓人一聽便能認出這就是搖擺樂。
代表人物:
弗萊切·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1897~1952,編曲,擅長樂器:鋼琴)
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擅長樂器:單簧管)
貝西伯爵(Count Basie,1904~1984,擅長樂器:鋼琴)
科爾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1904~1969,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格倫·米勒(Glenn Miller,1904~1944,擅長樂器:長號)
奈特·金·科爾(Nat King Cole,1919~1965 ,歌手,擅長樂器:鋼琴)
萊奧納爾·漢普頓(Lionel Hampton,1909~ ,擅長樂器:顫音琴)
萊斯特·揚(Lester Young,1909~1959,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比莉·霍利迪(Billie Holiday,1915~1959,歌手)
艾拉·菲茨傑拉德(Ella Fitzgerald,1918~1996,歌手)
2、 比博普(Bebop)和硬博普(Hard Bop)
比博普出現於四十年代,它強調和聲變化和個人即興。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比博普的藝術標準,即" 高技術、快速度" 。比博普樂手們憑著極高的演奏技術,極力地張揚自己的音樂個性以此來體現他們的個人意識。從樂隊編制上看,通常由3~6名樂手組成,每位樂手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對和聲、調性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改革。因此,比博普樂曲的和聲往往是爵士和聲中分析和研究的主要物件。比博普給人的第一映象總是各種樂器在不斷地、交替地做著快速的即興獨奏(Solo),讓人越聽越興奮。
硬博普出現於五十年代,是比博普的延續,由於盛行於美國東海岸一帶,所以又稱“東海岸爵士”(East Coast Jazz)。從音樂上看,它與比博普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比博普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狂放和自由了。
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1920~1955,作曲家,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
迪齊·吉列斯匹(Dizzy Gillespie,1917~1993,作曲家,擅長樂器:小號)
塞洛紐斯·蒙克(Thelonious Monk,1917~1982,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索尼·羅林斯(Sonny Rollings,1930~ ,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阿特·佈雷基(Art Blakey,1919~1990,鼓手)
比爾·伊文斯(Bill Evans,1929~1980,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埃爾文·瓊斯(Elvin Jones,1927~ ,鼓手)
索尼·斯蒂特(Sonny Stitt,1924~1982,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次中音薩克斯)
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1925~ ,擅長樂器:鋼琴)
查爾斯·明戈斯(Charles Mingus,1922~1979,作曲家,擅長樂器:貝司)
1、搖擺樂(Swing)
搖擺樂盛行於三十年代,經常採用20~30人的大樂隊(Big Band)形式,因此三十年代又被稱為爵士樂歷史上的大樂隊時期。從音樂上分析,搖擺樂最明顯的特徵是讓你一聽便想隨之舞動的搖擺節奏。所以搖擺樂被認為是當時最好的伴舞音樂。搖擺樂的樂隊一般都由薩克斯、銅管和打擊樂等幾個部分組成,按譜演奏不同的聲部。從音響上分辨,銅管樂的明亮音色以及大樂隊的龐大氣勢,讓人一聽便能認出這就是搖擺樂。
代表人物:
弗萊切·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1897~1952,編曲,擅長樂器:鋼琴)
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擅長樂器:單簧管)
貝西伯爵(Count Basie,1904~1984,擅長樂器:鋼琴)
科爾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1904~1969,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格倫·米勒(Glenn Miller,1904~1944,擅長樂器:長號)
奈特·金·科爾(Nat King Cole,1919~1965 ,歌手,擅長樂器:鋼琴)
萊奧納爾·漢普頓(Lionel Hampton,1909~ ,擅長樂器:顫音琴)
萊斯特·揚(Lester Young,1909~1959,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比莉·霍利迪(Billie Holiday,1915~1959,歌手)
艾拉·菲茨傑拉德(Ella Fitzgerald,1918~1996,歌手)
2、 比博普(Bebop)和硬博普(Hard Bop)
比博普出現於四十年代,它強調和聲變化和個人即興。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比博普的藝術標準,即" 高技術、快速度" 。比博普樂手們憑著極高的演奏技術,極力地張揚自己的音樂個性以此來體現他們的個人意識。從樂隊編制上看,通常由3~6名樂手組成,每位樂手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對和聲、調性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改革。因此,比博普樂曲的和聲往往是爵士和聲中分析和研究的主要物件。比博普給人的第一映象總是各種樂器在不斷地、交替地做著快速的即興獨奏(Solo),讓人越聽越興奮。
硬博普出現於五十年代,是比博普的延續,由於盛行於美國東海岸一帶,所以又稱“東海岸爵士”(East Coast Jazz)。從音樂上看,它與比博普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比博普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狂放和自由了。
代表人物:
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1920~1955,作曲家,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
迪齊·吉列斯匹(Dizzy Gillespie,1917~1993,作曲家,擅長樂器:小號)
塞洛紐斯·蒙克(Thelonious Monk,1917~1982,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索尼·羅林斯(Sonny Rollings,1930~ ,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阿特·佈雷基(Art Blakey,1919~1990,鼓手)
比爾·伊文斯(Bill Evans,1929~1980,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埃爾文·瓊斯(Elvin Jones,1927~ ,鼓手)
索尼·斯蒂特(Sonny Stitt,1924~1982,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次中音薩克斯)
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1925~ ,擅長樂器:鋼琴)
查爾斯·明戈斯(Charles Mingus,1922~1979,作曲家,擅長樂器:貝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