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南臨徒駭河。地理座標為東徑116°58′-117°26′、北緯37°06′-37°32′。東與惠民、陽信交界,西與臨邑毗鄰,南與濟陽接壤,隔黃河距省會濟南70千米;北與樂陵相連。全境南北最長處51千米,東西最寬處43千米。面積1162.68平方千米。
商河縣與母親河——黃河息息相關,一脈相連,全境位於黃河沖積平原,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孕育了這片金色的土地。據史書記載,商河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勤勞淳樸的商河人民為建設美好家園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創業之歌,創造了以鼓子秧歌為代表的燦爛文化。商河鼓子秧歌始於秦漢,成於唐宋,興於明清,以其粗獷豪放,氣勢磅礴,剛健挺拔的舞姿;變幻莫測,威武雄壯的舞蹈陣容成為漢族北方舞蹈的代表。商河縣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鼓子秧歌之鄉”。商河“鼓子秧歌”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大賽,榮獲幾十項桂冠,譽滿全國,名揚世界。1999年,商河“鼓子秧歌”代表山東省參加國慶50週年大典,不僅展現了商河人奮發圖強的風姿,也為齊魯大地贏得了殊榮。著名作家曹革非以商河鼓子秧歌為主線,創作了長篇小說《清水幻象》。2005年12月,商河鼓子秧歌入選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商河鼓子秧歌
山東,古稱齊魯。商河,齊國時稱麥丘邑,漢代置縣,隸屬多變,1990年劃歸濟南市。
商河人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年復一年,世代相續,血汗滋潤了土地,勞動改變了一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艱難歲月裡,鑄就了勞動人民刻苦耐勞、勇敢剛直的性格,人們飽經磨礪而不甘自餒,在這蒼涼浩瀚的魯北平原上,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發展了生產,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所謂秧歌,它是民間歌舞的統稱,但必須以舞為主方稱秧歌。早在建國初期,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他們發現商河的民間歌舞豐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東的專家根據全省情況,篩選出商河、膠縣、海陽三縣的民間歌舞統一定名為山東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當時商河民間歌舞形式很多,有傘鼓舞、花鞭鼓、鳳陽花鼓、花棍、採茶、小車、大頭、高蹺、信子、龍燈、獅包、燈官、虎牛鬥、荷花燈、獨竿橋、二人轉、旱船、跑驢、趕腳、行車、馬叉、前場、撮擂子、背媳婦、搖葫蘆、打杈、哈哈等三十餘種,其中“傘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內涵最深邃,就重點挖掘整理,並逐漸把“鼓子秧歌”作為“傘鼓舞”代名詞,叫的人多了,習慣成了自然。
鼓子秧歌因其人數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宏,既寓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又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奇葩,齊魯文化的驕傲”,“是中國漢族男子舞蹈陽剛之美的集中表現,是舞蹈文化的瑰寶”,“在全世界範圍的民間舞中也是極為少見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東省和濟南市參加全國民舞大賽,五次獲最高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參加了建國五十週年大慶,在天安門前的演出活動,盛譽海內外。
商河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南臨徒駭河。地理座標為東徑116°58′-117°26′、北緯37°06′-37°32′。東與惠民、陽信交界,西與臨邑毗鄰,南與濟陽接壤,隔黃河距省會濟南70千米;北與樂陵相連。全境南北最長處51千米,東西最寬處43千米。面積1162.68平方千米。
商河縣與母親河——黃河息息相關,一脈相連,全境位於黃河沖積平原,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孕育了這片金色的土地。據史書記載,商河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勤勞淳樸的商河人民為建設美好家園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創業之歌,創造了以鼓子秧歌為代表的燦爛文化。商河鼓子秧歌始於秦漢,成於唐宋,興於明清,以其粗獷豪放,氣勢磅礴,剛健挺拔的舞姿;變幻莫測,威武雄壯的舞蹈陣容成為漢族北方舞蹈的代表。商河縣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鼓子秧歌之鄉”。商河“鼓子秧歌”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大賽,榮獲幾十項桂冠,譽滿全國,名揚世界。1999年,商河“鼓子秧歌”代表山東省參加國慶50週年大典,不僅展現了商河人奮發圖強的風姿,也為齊魯大地贏得了殊榮。著名作家曹革非以商河鼓子秧歌為主線,創作了長篇小說《清水幻象》。2005年12月,商河鼓子秧歌入選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商河鼓子秧歌
山東,古稱齊魯。商河,齊國時稱麥丘邑,漢代置縣,隸屬多變,1990年劃歸濟南市。
商河人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年復一年,世代相續,血汗滋潤了土地,勞動改變了一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艱難歲月裡,鑄就了勞動人民刻苦耐勞、勇敢剛直的性格,人們飽經磨礪而不甘自餒,在這蒼涼浩瀚的魯北平原上,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發展了生產,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所謂秧歌,它是民間歌舞的統稱,但必須以舞為主方稱秧歌。早在建國初期,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他們發現商河的民間歌舞豐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東的專家根據全省情況,篩選出商河、膠縣、海陽三縣的民間歌舞統一定名為山東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當時商河民間歌舞形式很多,有傘鼓舞、花鞭鼓、鳳陽花鼓、花棍、採茶、小車、大頭、高蹺、信子、龍燈、獅包、燈官、虎牛鬥、荷花燈、獨竿橋、二人轉、旱船、跑驢、趕腳、行車、馬叉、前場、撮擂子、背媳婦、搖葫蘆、打杈、哈哈等三十餘種,其中“傘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內涵最深邃,就重點挖掘整理,並逐漸把“鼓子秧歌”作為“傘鼓舞”代名詞,叫的人多了,習慣成了自然。
鼓子秧歌因其人數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宏,既寓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又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奇葩,齊魯文化的驕傲”,“是中國漢族男子舞蹈陽剛之美的集中表現,是舞蹈文化的瑰寶”,“在全世界範圍的民間舞中也是極為少見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東省和濟南市參加全國民舞大賽,五次獲最高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參加了建國五十週年大慶,在天安門前的演出活動,盛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