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戰情解碼
反正都是事後諸葛亮,那就替當時的希特勒好好謀劃一下,僅供大家娛樂!
法國被擊敗後,英國也元氣大傷,暫時對德國已經夠不成威脅。此時蘇聯和美國取代了英法,成為了德國最大的敵人。美蘇兩國都是大國,具有十分強大的戰爭潛力,以德國的實力根本不具備同時抗衡的能力。二戰的最終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蘇聯與德國直接接壤,理論上蘇聯對德國的威脅更大,但從國力上看,美國的威脅卻要大的多。蘇聯與英美等西方國家本就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如果德國對蘇聯構成的話,蘇聯與英美結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德國繼續與英美,那麼蘇聯極有可能坐山觀虎鬥。德國最佳的策略就是與蘇聯修好甚至結盟,然後全力對抗英美。假使希特勒主動丟擲橄欖枝的話,斯大林想必也會很樂於接受!
1940年,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還很強大,雖然羅斯福力主援助英國,但美國直接捲入戰爭的可能性並不高。即便美國真的要直接派兵參與,他也得透過英國這塊跳板向歐洲增兵,否則橫跨大西洋直接增兵將會十分困難。英國雖然在最初的戰鬥中損失很大,但其根基猶在,所以英倫三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德國的一大威脅!
德國的首要任務就是拼盡全力拿下英倫三島,同時也可以打掉美國參與歐戰的這個橋頭堡。另外一方面,德軍應該協助義大利進攻埃及,進而控制整個地中海。除此之外,德國還可以控制英國在這些地區的油田,從而獲得足夠的原油用於國內發展。擊敗英國拿下地中海地區後,德國最需要的就是時間來消化這些吞併,安心發展一段時間,這樣即便日後與美蘇翻臉也有一戰的實力。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情況,那就是在英國被攻陷前美國提前參戰。這時蘇德之間的良好關係就會起作用,德國可以犧牲一些利益與蘇聯進行交換,以換取蘇聯的支援,即便不能獲得蘇聯的軍事支援也可以爭取蘇聯的物質支援。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能否取勝,就只能看德軍能否在短時間內拿下英倫三島了!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回覆列表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法國戰役後德軍的戰略路線不應該是柏林—莫斯科,而是柏林—倫敦,更確切的是柏林—開羅—倫敦。也就是說德國應該堅持打敗英國的戰略目標,無論是採用直接還是間接的路線。
雖然擁有制海權的英國由於陸軍實力的不足不可能單獨的威脅到德國的陸權,但是德國必須要考慮到可能會和英國結盟的潛在對手,即美國,有了美國的人力和工業資源,英國的制海權會嚴重威脅到德國的安全,甚至比蘇聯對德國的安全威脅要嚴重的多。因為英國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德國防守薄弱的海岸發起登陸,而德國為了應付英國的進攻不得不在其所有的海岸線進行防禦,德國的兵力和資源被大大的分散和牽制了,在西線、挪威、義大利法國南部海岸線這些地方都面臨著英國登陸的威脅,使其無法全力應付蘇聯的戰事。
所以德國一開始就要利用一切的力量來削弱英國的制海權,甚至打敗英國,即使在無法直接登陸英國的情況下,也要採取間接的路線,即在大西洋的潛艇封鎖戰的掩護下,將兵力投入地中海方向,以一定數量的裝甲師和空軍協同義大利軍隊經北非向埃及的開羅進軍,同時也可以用一支強大的地面部隊經巴爾幹地區、土耳其從北面進攻埃及,佔領那裡的英國殖民地,將英國趕出地中海。這並不需要太多的兵力,地中海的英軍只有不到40000人,坦克只有兩個旅,空軍力量也很薄弱,以德軍的閃電推進速度,英軍來不及加強地中海的力量,最多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佔領地中海。
即便失去地中海的情況下,英國仍舊不願意屈服時,德國的戰略形勢也遠較之前要好,首先義大利的安全得到了極大的保證,盟軍將不可能在地中海率先發起反攻,他們的海軍力量無法影響到地中海,這裡將成為軸心國的內海。同時對於對蘇戰爭也同樣有利,從東非、土耳其出發進攻蘇聯的命脈高加索油田要比從羅馬尼亞出發近的太多了,很難想象在戰爭的第一年蘇聯就失去石油這一關鍵的戰略資源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再加上頓涅茨煤炭的丟失,蘇聯將失去戰爭的潛在能力,困難要比實際情況嚴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