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另名《還魂記》,明代傳奇劇本,明湯顯祖所著,共55出。是根據明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創作的。
作品描寫了一個悽婉的愛情故事。杜麗娘遊園傷春,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從此思念成疾。臨死自畫小像,藏在後花園太湖石底。不久,柳夢梅遊學至此,拾得麗娘畫像,遂與麗娘鬼魂幸福相處。後來,柳夢梅在麗娘鬼魂的指點下,開啟墳墓,杜麗娘還魂回生。
作品透過杜麗娘為情而病死,為情而復生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理學對人的個性的摧殘、壓抑,熱情歌頌了青年人追求愛情和個性自由的鬥爭。
主人公杜麗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是古典文學裡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杜麗娘是大家閨秀,從小在封建家長的嚴格管教下長大。但禮教鎖不住人的自然天性。麗娘由《詩經·關雎》而傷春尋春,她感嘆自己顏色如花,卻不得早成佳配。夢中,她與書生柳夢梅相愛,由於夢中的愛情難以尋覓,感傷而死。後來,柳夢梅遊學到此,她又為情而復生。執著地追求愛情,要求個性自由發展是這個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徵。
湯顯祖在《題詞》中說;“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透過這個形象深刻地表現了反對程朱理學、封建禮教的主題。
《牡丹亭》是明代後期浪漫主義文學中最具現實意義的傑作,劇本透過“夢而死”,“死而復生”的幻想情節,深刻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劇本的抒情色彩很濃,作者以抒情詩的手法,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抒情氣息。
作品的語言“奇麗動人”,富於表現力。在曲調上,不少地方突破了南北曲的舊格律。《牡丹亭》在當時影響很大,“《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牡丹亭》,另名《還魂記》,明代傳奇劇本,明湯顯祖所著,共55出。是根據明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創作的。
作品描寫了一個悽婉的愛情故事。杜麗娘遊園傷春,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從此思念成疾。臨死自畫小像,藏在後花園太湖石底。不久,柳夢梅遊學至此,拾得麗娘畫像,遂與麗娘鬼魂幸福相處。後來,柳夢梅在麗娘鬼魂的指點下,開啟墳墓,杜麗娘還魂回生。
作品透過杜麗娘為情而病死,為情而復生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理學對人的個性的摧殘、壓抑,熱情歌頌了青年人追求愛情和個性自由的鬥爭。
主人公杜麗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是古典文學裡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杜麗娘是大家閨秀,從小在封建家長的嚴格管教下長大。但禮教鎖不住人的自然天性。麗娘由《詩經·關雎》而傷春尋春,她感嘆自己顏色如花,卻不得早成佳配。夢中,她與書生柳夢梅相愛,由於夢中的愛情難以尋覓,感傷而死。後來,柳夢梅遊學到此,她又為情而復生。執著地追求愛情,要求個性自由發展是這個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徵。
湯顯祖在《題詞》中說;“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透過這個形象深刻地表現了反對程朱理學、封建禮教的主題。
《牡丹亭》是明代後期浪漫主義文學中最具現實意義的傑作,劇本透過“夢而死”,“死而復生”的幻想情節,深刻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
劇本的抒情色彩很濃,作者以抒情詩的手法,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抒情氣息。
作品的語言“奇麗動人”,富於表現力。在曲調上,不少地方突破了南北曲的舊格律。《牡丹亭》在當時影響很大,“《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