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鵬程啊1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擴充套件資料:

    命名:

    1、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常見姓。

    3、以邑名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春秋晉國荀首采邑於智(今山西永濟市),其後別為智氏。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如尹、魏、韓等。

    4以鄉亭之名為氏

    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艱苦卓絕,百折不撓,千里迢迢,肝膽相照是什麼了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