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筆道

    這主要看你說的聰明是什麼意思了,以及你說的勤快又是哪方面的,

    就我所知道的,學習其實是一種思維活動,這種思維可以說是一種知識點間的聯絡的活動。

    ——所以開始的不聰明,其實是聯絡點,以及對內容的概念理解不深,這是正常表現的,所以不必灰心。

    ——平時多從練習題入手,對學習更有好處。如果是真的 勤快。

    ——因為習題,可以讓你知道,你對內容的概念的熟悉程度,以及思維的快與慢。

  • 2 # 爸爸教

    謝謝邀請。不論學什麼科,想學好,勤奮都是基礎條件,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充要條件;明代王陽明先生被譽為“真三不朽”,他認為:聖人可以學而至。晚清曾國藩先生,資質平庸到簡直可以說笨,可他憑藉毅力,靠勤奮努力和堅持不懈,一生文章與功業為世人所敬仰。多少聰明人淹沒在風塵中無所建樹,學問上能成功者皆是勤奮不懈之人。好好努力堅持,必將學有所成,再有人譏諷你不夠聰明,只須引用“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贈他便是。

  • 3 # 青果教育

    一句話,不要用肢體勤奮,掩蓋思維上的懶惰。

    在學校,課堂上東張西望的成績未必很差,端端正正記筆記的成績未必很好。為什麼?有些人在用肢體上的勤奮掩蓋思維的懶惰。

    肢體勤奮和思維勤奮,你覺得哪種勤奮更“苦”?

    肢體勤奮的“苦”大多是可重複性的,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孩子,你不願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請不要假裝勤奮,生活不會陪你演戲。

    我有一個同學,他是怎麼做題的呢?右手練習左手答案,邊做邊看,能看懂答案,就覺得學會了。而且是一直學,就這樣每天學習到深夜,如此迴圈往復,勤奮到人神共憤。結果高考數學考了30多分。

    有時候,你以為你在努力學習,其實你只不過是在假裝勤奮!

    他不勤奮嗎?他比我們都要勤奮,勤奮的讓人嫉妒。但是,有些事情,從來不是靠肢體勤奮解決的,改變學習方式才能改變未來。

    有時候孩子不學習,我們就埋怨孩子不懂事。其實,大人也不過是長大的孩子,成年人也未必勤奮。

    有一位前輩跟我說過他對生活的一個感悟: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十年轉瞬即逝,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和大多數人一樣沒什麼變化。

    肢體的辛苦會麻痺自己,你會去睡覺,去看娛樂節目,刷抖音,越不想動越不會動。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活躍的思維,讓腦子動起來,又該怎麼引導呢?

    關於理科有兩個學習方法,一個是把錯題每道題抄五遍,另一個是把每道錯題給老師講一遍。

    你認為哪一個方法好,大多數人選擇第二個。一個是對肢體勤勞的獎勵,另一個是對思維勤奮的獎勵。

    在青果,我們要求孩子建立錯題本,用錯題教學法,幫助孩子學會一道題,會做一類題。這個過程中最難得是堅持,不要兩天打魚三天曬網,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所以,作為家長,第一,不能光說,第二,從錯題本入手,這是家長唯一能幹的,因為你不專業。

    比如下面這道題,怎麼講?為什麼講這道題?我們的目的是什麼?

    在房裡有三盞燈,房外有三個開關,在房外看不見房內的情況,你只能進門一次,你怎麼區分開關匹配的燈?

    解答:開啟一盞燈10分鐘,關掉,開啟第二盞,進去看看哪盞亮,摸摸哪盞熱,熱的是第一個開啟的開關開的,亮的是第二個開關開的,另一個就是第三個。

    答案很簡單,上面也說了,要讓孩子感興趣,再引出我們要講的“焦耳定律”話題。當然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我們會根據不同主題進行引入。

  • 4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勤奮是比聰明好得多得多的重要品質。

    相當多的老師和家長都會把孩子的學習,跟聰明、智力這樣的因素來掛鉤。事實上研究顯示,智力因素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所起的作用佔比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來說不超過10%。

    一般來說,對孩子學習成長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核心素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的意志力,專注力,閱讀理解能力,思辨能力等。這些核心素養是需要在幼兒階段家長就要重視起來,並著手開始培養和有意識的訓練的。

    但是現實中絕大多數家長在幼兒階段都沒有重視起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那麼進入小學階段最應該著手的就是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進行重點培養。

    培養好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的學習就不需要家長天天去監督去催促,而讓學習變成一種日常慣性,孩子自動自覺自發的去學習和成長。

    學科思維恰恰就跟樓主的這個主題有絕對的關聯。不同的學科,學科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怎麼去解決問題,怎麼去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99%的家長都不知道如何開展對孩子學科思維的訓練,這就導致了絕大多數孩子的學科思維是單一的。如果孩子的學科思維偏理科,那麼孩子理科成績就會不錯,而文科相對就會偏弱,相反如果孩子的學科思維偏文科,那麼孩子學習文科就會遊刃有餘,而學習理科就會顯得非常吃力。這種情況進入中學以後,會表現的越來越明顯,這就跟我們的孩子沒有受過全面的學科思維的訓練有著巨大的關聯。

    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是每一個家長的最重要責任,家長應該去系統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家長都把輔導孩子做作業當成了孩子不會什麼教什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的培養,這是絕大多數中國家長所犯的共同錯誤。家長只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孩子在學習上就會輕鬆自如,根本不需要家長去輔導去操心,更不需要天天去上什麼補習班。所以補習班在中國盛行的最根本原因和責任,恰恰是在我們的家長身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執著和執著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