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幻之獅
-
2 # 瘋鳥說電影
黑澤明生前確實是這樣,當1951年羅生門拿金獅獎的時候,日本都並沒有給這位得到國際認可的導演應得的待遇。就像早期我們的張藝謀,賈樟柯,日本人也認為黑澤明太過貶低華人,將人性描述的太黑暗。
但今非昔比,如今的黑澤明早就成了日本重要的藝術,文化名片。他們當然十分驕傲。可這位大導演生前一度無錢拍片,甚至連生活都出現困難。
1965年,是電影大師黑澤明人生的分水嶺。 在這一年之後,他終於結束自己的黑白電影時代,不得已的開始拍攝彩色片;他和自己的電影男神三船敏郎決裂;他和分分合合三十年的東寶電影徹底宣告分手。
早在1959年4月,黑澤明和東寶電影分別出資50萬日元,共同成立“黑澤電影製作公司”。公司成立有兩點原因:第一,黑澤明想要更充分的在電影中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想過分受制於東寶,他曾這樣說,“只有透過這種方式,電影導演才能過輕鬆愉快的生活。所以我下定決心,想試—下。”第二,東寶也想要藉此方式給黑澤明施加壓力,一起開公司,利益共享、風險和責任也要共同承擔,再像拍《戰國英豪》那樣任性的拖延時間,不顧成本,黑澤明自己也是要吃大虧的。
這件事在當時的輿論界也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紛紛質疑把電影拍到極致的黑澤明,能平衡好藝術和商業嗎?
大家的擔心完全不是多餘的,橫掃全世界電影最高榮譽獎項的黑澤明,對於電影是非常單純的藝術追求,他怎麼可能容忍為了錢而降低對電影要求的事情。
那幾年裡,拍出反響不錯的《用心棒》《椿三十郎》等影片後,1965年一部《紅鬍子》,讓黑澤明跌入深淵。 這部被譽為“黑澤電影之集大成者”的影片,由於當時日本電影大環境不景氣,又不是專為貼合大眾胃口拍攝,再加上黑澤明班底的四分五裂,在經歷長達2年的周折後才終於公映,該片票房慘淡。
黑澤明不僅口碑受創,他還因此背上了東寶公司的鉅額貸款。這讓黑澤明家庭處於破產狀態,幾乎眾叛親離。
他所期望的“過輕鬆愉快的生活” 無從實現。 因為對日本市場的失望,黑澤明在1966年初與東寶協議到期後執意不再續約,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拍片機會。
很快,好萊塢向這位享譽全球的大導演拋來橄欖枝,請他拍攝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電影《虎!虎!虎!》,出品方二十世紀福斯給了黑澤明一大筆定金,這讓黑澤明岌岌可危的生活一下子得到緩解。 可是好景不長,因為拍攝過程中彼此理念不合,黑澤明的拍攝進度完全不能適應片方的要求,在開機二十多天後,這位大導演竟然被開除了!
在該片的百科幕後花絮中這樣寫道,“黑澤明原本答應執導該片,後來得知大衛·裡恩無緣該片的拍攝,黑澤明也選擇退出了劇組。”
其實以當時黑澤明的經濟狀況,即使如此,他也不會輕易的選擇退出吧,畢竟那樣做的代價實在是太慘重了。
經此一劫,黑澤明的內心遭受重創,再加上接下來的《電車狂》過於意識流,再次遭遇票房滑鐵盧,黑澤明一度自殺。 關於他的這次自殺事件,不論是她女兒後來的回憶錄《我的爸爸黑澤明》,還是多方的媒體報道,都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說明,女兒說因為他們整個家族的人情感都太充沛了,在情緒激昂的情況下做出自殘的舉動可能是基因遺傳。
黑澤明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他的哥哥說,我要在三十歲之前死掉,人一過三十歲就只能變得醜惡。 他哥哥二十幾歲便自殺了。
這或多或少對黑澤明都有影響。
可想而知在當時,黑澤明自己的內心和外界給予他多麼巨大的壓力。
然而黑澤明是強大的。
重整旗鼓之後,他依舊拿起導筒,卻再也找不到足夠的投資來拍片。
60年代末,美國導演科波拉和盧卡斯訪日,特地來看望自己的偶像黑澤明,當他們知道偶像想拍《影武者》卻無法籌夠資金後,就毅然擔起製片重任,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活動。
憑藉跟十二世紀福斯的交情,他們終於說動這家跟黑澤明有“過節”的公司向日本的東寶株式會社投資,由他們做新片的監製,助黑澤明拍出他的第三部彩色電影——《影武者》。
黑澤明這樣聞名全球的導演,為什麼那麼難籌到資金?你以為他缺的是小錢嗎?不。1970年上映的《影武者》耗資25億日元製作完成,沒有一分鐘特效的片子,宏大絢爛,主題沉重,光後期就做了一年。 好在該片不負眾望的再次打破當年日本票房紀錄,斬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讓黑澤明再度翻身。
在黑澤明晚期的幾部影片中,盡顯對人性的絕望,尤其是接下來的《亂》,這部改編自莎士比亞喜劇《李爾王》的電影,彷彿是黑澤明站在天堂對人間的審視。
黑澤明導演生涯的最後一部電影是《嫋嫋夕陽情》,在這部影片中他一改往日風格,玩起了溫情。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充滿生命情趣的教師內田百閒毅然辭去大學教書職務,一心在家從事寫作,並在家中發生的一些跟小偷有關的有趣故事。 老師的故事和玩捉迷藏的孩子們的故事交織進行,盡顯童趣。電影裡,玩遊戲的孩子藏起來問小夥伴們,“準備好了嗎?”,每一次得到的答案都是“沒有”,而最後一個鏡頭,小男孩問,“準備好了嗎?”,答案是“準備好了。” 此後,黑澤明再無新作。
從1910到1998,黑澤明有生之年幾乎經歷了電影所有重要時期,如果按照中國導演的代際劃分,他差不多是經歷了整個的第二代到第六代,他的藝術生命力和成就,堪稱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
一生摯愛,唯有純粹的影像。 過山車般的一生,他終究是幸福的吧!
回覆列表
絕不是這樣的,黑澤明先生在日本電影界與大島渚、北野武,三人被人稱為“日本導演界三大教父式人物”。
黑澤明先生並不是在日本聲望低,而是在國際上聲望太高。這位戰後撅起的新興導演,自1950年那部傳世之作《羅生門》開始,便打開了日本電影業的大門,這部當年不被日本人看好的影片,卻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自此日本的電影走出亞洲,成為世界影壇關注的焦點。
自此後,無論是《七武士》《紅鬍子》《蜘蛛巢城》《影武者》《亂》等等影片,黑澤明將視覺衝擊、暴力美學和日本特有的武士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在國際影壇上大放異彩,讓人們吃驚為什麼一部電影可以將畫面拍攝的如此之美,他是怎麼做到的?日本真的這麼美嗎?因此一批又一批的外華人好奇來到日本,來親自看看是不是日本真的有這樣絢麗多彩衝擊視覺的景觀,因此黑澤明不但帶動了日本電影業,也帶動了旅遊業。
黑澤明是個完美主義者,要求自己的電影一絲不苟,這使得他不但成為日本導演仰慕和學習的物件,世界各國其他大導演也紛紛從他的影片中取經,比如張藝謀、陳凱歌、李安、侯孝賢、王家衛、昆汀等等。
北野武更是從其身上學會了熒幕上的視覺衝擊,在自己的影片《玩偶》《菊次郎的夏天》中將這種美盡情的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