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顯微鏡

    魏國的崛起,因為人才,魏國的衰落,同樣是因為人才! 從晉國獨立出來後,魏國的地緣安全優勢蕩然無存。向西是實力強大的“西毒”秦國,東面是“東邪”齊國和“傻傻的”宋國,南面也有個強大的“南帝”楚國,向北是軍事實力強大“北丐”趙國,像這樣的形勢,王重陽來了也沒有辦法,所以魏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被稱為 “四戰之國”,四面受敵國家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魏文侯開啟了率先改革變法的程序。他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而魏國恰恰是各類人才特別是法家人才聚集的地方。儒家學派的大師孔子弟子子夏,當時正在魏國辦學,學校裡有段幹木、田子方等一批優秀的學生。魏文侯首先拜子夏為師,倡導“賢重於貴”的理念。他又多次屈尊拜見著名隱士段幹木,但段幹木是個清高的人,魏文侯一來,他就跳牆逃跑,但魏文侯一點都不在意,每次路過段幹木家時,總要畢恭畢敬行注目禮。魏文侯以這種禮賢下士的精神,為魏國聚集一批人才,開始了變法運動。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持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著名軍事家吳起訓練虎狼之師;著名水利專家西門豹治理鄴城,把幾個巫婆扔進河裡喂河神,革除巫風。著名將領樂羊,付出吃掉自己孩子的代價,滅了中山國。經過改革變法,魏國迅速強大起來。為了改變四面受敵的安全形勢,魏國四處出擊,相繼打敗秦國、楚國、齊國,獲得了大片的土地,成為戰國早期最強大的國家。 魏國是個牛人輩出的地方,更是法家人才的集散地。李悝,吳起、範睢、孫臏、張儀、樂毅等在戰國時期叱吒風雲的改革家、軍事家、外交家都出自魏國。魏國就像一個慈善家,專門為各國培養人才。魏惠王喜歡人才,他把這些人才像個菩薩一樣供著,但並不重用。其實,他更喜歡夜明珠一類的寶物。有一次,魏惠王和齊威王打獵,魏惠王問齊威王手裡有什麼寶物,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很開心地說,自己有十顆夜明珠,而齊威王說,夜明珠我沒有,我有幫我治理國家的賢臣和鎮守邊疆的大將。這樣一對比,搞得魏惠王像個土豪一樣氣度狹小。正是因為如此,魏國的人才紛紛流失,商鞅去了秦國,吳起去了楚國,孫臏去了齊國,更為殘酷的是,這些人才到了別的國家,回過頭來就帶兵痛扁魏國,不僅是“帶路黨”,還是“急先鋒”。所以,東漢思想家王充說,“六國之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戰國時代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魏國的衰落,顯然與其“敬而不用”的人才政策有關。

  • 2 # 李狗神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千不該萬不該,就是和三晉其他兩方鬧掰了,導致魏國一有動作,其他兩家就扯後腿。

    本來以晉國表裡河山,只要內部沒問題,誰也不能拿它怎麼樣。結果晉國自己內爆了,分裂的七七八八,表裡河山優勢蕩然無存。

    魏國地理位置本來就分裂,東一塊西一塊的,容不得出一點錯;魏國前期魏文侯的時候還行,內部改革很成功,對外與韓趙修好,聯合韓趙一致對外,韓趙也樂得魏的領導,因為魏真的分肉吃。

    結果魏文侯之後,魏越發膨脹,不但不給韓趙分肉,連韓趙也懟,搞得三晉此後再也沒有和睦過,圍魏救趙就是這一時期。

    魏國本身戰略位置就差,容錯率低,一旦犯錯,如果沒有回血,那隻能越來越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秦國。秦國容錯率極高,戰國前期雖然差點被魏打崩,但也能苟住;魏四面為戰,雖然打的很好,但戰線拉的太廣了。還是用圍魏救趙來說好了,本來魏能吃掉趙的,這樣一來三晉就有其二歸魏,三晉一統也是遲早的。最不想三晉統一的就是齊,春秋時期,晉都是壓著齊的,好不容易晉炸了,齊才算可以鬆口氣。所以戰國時期,齊都是平衡三晉實力,不讓晉有再次整合的機會,於是圍魏救趙就發生了。

    而秦在苟住之後,也能做到反殺,甚至六國伐秦的時候,只要龜縮在函谷關,六國就無可奈何,伐秦就此無疾而終。

    魏戰鬥力是不差的,但自身處於四戰之地,又與周邊不和,三晉和睦時,魏的爭霸事業還是可以的;三晉鬧蹦之後,魏就徹底淪為被動,周邊誰也不想魏再次做大。秦滅魏的時候也是費了很大周章的,魏的戰鬥力一直都保持線上。

    魏是慢慢被割肉流血流死的,先是河西被秦一點一點吞掉,北邊那塊飛地也獨立成了中山國,只剩國都大梁一帶,直至最後秦國東征,魏徹底被消滅。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桃源傳自武陵翁

    魏國經過吳起變法強盛起來

    魏國國君好戰,魏國本就是四戰之地,國君還四面出擊發動戰爭,慢慢損耗了國力兵力。而戰國時期魏國名將龐涓的身死使得魏國軍事實力大幅下滑。只能固守不能再外出征戰。同時四周的國家都得罪了個遍,也沒人願意對魏國伸出援手。

  • 4 # 暗夜思考

    魏國由強變弱的關鍵人物在於魏惠王!因為魏惠王的自負使得魏國錯失了兩位最為重要的人才——孫臏與商鞅!分別歸順齊國與秦國的孫臏與商鞅,在後續對魏作戰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眾位諸侯朝見周天子,稱為逢澤之會。其標誌著魏國正式成為了新一代的霸主。此後,魏惠王四處征戰各國!

    表面上看,魏惠王雄心勃勃,征戰四方!而實際上,魏國不僅勝少敗多,而且漸漸使得魏國處於被各國孤立的境地!

    魏惠王錯失孫臏

    孫臏學成之後,前往魏國投靠同為鬼谷門下的同學龐涓。

    然而,孫臏的才學卻遭到了龐涓的妒嫉!龐涓捏造罪名陷害孫臏,而魏惠王卻信以為真,對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

    所幸,孫臏被齊國使者所救,將其偷偷帶回齊國。在齊國,孫臏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魏國聯合宋國反攻趙國!就在趙國生死存亡之際,孫臏率領齊軍圍魏救趙,迫使魏軍只得敗退!

    公元前343年,魏軍進攻南韓,兩軍苦戰多日,都已元氣大傷!然而,就在魏國即將取勝之時,以孫臏為軍師的齊軍逼近魏都大梁!再次上演了一出“圍魏救韓”!!

    極度不甘與不服的魏惠王決定調轉矛頭與齊軍展開決戰!此戰魏軍大敗,主帥太子申被俘、被殲10餘萬人!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過後,魏國實力被嚴重削弱,就此淪為二流國家!

    魏惠王錯失商鞅

    商鞅曾投身於惠相公叔痤門下,並打算於魏國大施拳腳!

    然而,公叔痤出於自身地位的考量,對商鞅一直是用而不薦!直到公叔痤病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公叔痤向魏惠王進言:商鞅此人能力過人,要麼用,要麼殺!!

    然而,自負的魏惠王對於公叔痤的話並沒有放在心上,他即沒有重用商鞅,也賴得去殺商鞅。而後,商鞅轉投秦國。

    接下來的事就很清楚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推動秦國變法,使得秦國在短時間內實力大增!!

    此後,面對魏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的失敗,商鞅多次建議秦軍對魏國進行落井下石般的打擊!其更是在西鄙之戰中用計俘獲了魏公子卬!

    如此這般,更是加速了魏國的衰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銷售的你有沒有遇到找不到客戶的問題?是怎麼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