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註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併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裡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
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係。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孫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
傳說中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漢族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漢族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
黃牛的悠久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中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牛郎織女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沂源縣東南部的燕崖鎮,距離縣城15公里,景區以海拔532米的大賢山和沂河為主體構成,面積約4.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2.7%,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淄博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美好愛情傳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牛郎織女風景區文化底蘊豐厚,景區具有中國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主題的古建築遺址,地貌的特徵逼真顯現了“天上銀河”、“地下沂河”,天上有“牛郎織女星”,地下有“織女洞牛郎廟”,形成“天上銀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與地成形”的奇觀,是“牛郎織女傳說”在國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與實地實景相對應的文化遺存。堪稱中國旅遊資源中的絕景,所以這裡被稱為“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
牛郎織女風景區主要景點有織女洞、牛郎廟、牛郎織女民俗展覽館、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情人谷、織女泉、葉籽銀杏、祈願閣、九重塔、無生殿、八路軍兵工廠遺址等人文景觀和各種石刻碑林。其中織女洞2006年被山東人民在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的8月,全國首屆“牛郎織女傳說”學術研討會在沂源召開,沂源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牛郎織女傳說之鄉”;2008年6月,沂源牛郎織女傳說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8月第二屆“牛郎織女傳說”學術研討會又在北京舉辦,沂源作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被學術界充分認可。2009年4月,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集中播出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沂源牛郎織女尋蹤》,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於2010年成功申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為館藏同一主題(愛情)郵票最多的博物館。2010年獲“品牌山東”最具競爭力旅遊景區稱號,2011年榮獲最美中國(山東)十大最具人文特色景區稱號。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註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併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裡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
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係。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孫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
傳說中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漢族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漢族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
黃牛的悠久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中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牛郎織女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沂源縣東南部的燕崖鎮,距離縣城15公里,景區以海拔532米的大賢山和沂河為主體構成,面積約4.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2.7%,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淄博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美好愛情傳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牛郎織女風景區文化底蘊豐厚,景區具有中國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主題的古建築遺址,地貌的特徵逼真顯現了“天上銀河”、“地下沂河”,天上有“牛郎織女星”,地下有“織女洞牛郎廟”,形成“天上銀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與地成形”的奇觀,是“牛郎織女傳說”在國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與實地實景相對應的文化遺存。堪稱中國旅遊資源中的絕景,所以這裡被稱為“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
牛郎織女風景區主要景點有織女洞、牛郎廟、牛郎織女民俗展覽館、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情人谷、織女泉、葉籽銀杏、祈願閣、九重塔、無生殿、八路軍兵工廠遺址等人文景觀和各種石刻碑林。其中織女洞2006年被山東人民在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的8月,全國首屆“牛郎織女傳說”學術研討會在沂源召開,沂源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牛郎織女傳說之鄉”;2008年6月,沂源牛郎織女傳說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8月第二屆“牛郎織女傳說”學術研討會又在北京舉辦,沂源作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被學術界充分認可。2009年4月,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集中播出了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沂源牛郎織女尋蹤》,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於2010年成功申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為館藏同一主題(愛情)郵票最多的博物館。2010年獲“品牌山東”最具競爭力旅遊景區稱號,2011年榮獲最美中國(山東)十大最具人文特色景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