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凡高__(1853-1890)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他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
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
甚至忘記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
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
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
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他用全部身心,
擁抱一切。
自畫像:
凡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凡高几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凡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凡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係。
凡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這也是自稱表現派的藝術家們共有的特性。凡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凡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凡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
代表作:
1。唐基老爹,1887年,油畫
2。吃馬鈴薯的人,1885年,油畫
3。凡高的臥室,1888年,油畫
4。昂格拉橋,1888年,油畫
5。夜晚的咖啡館。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俱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鬥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6。星夜。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凡·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係,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係。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準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絡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凡·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準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凡·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慄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裡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裡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7。向日葵,1889年,油畫
8。囚犯,1890年,油畫
9。麥田
10。醫院的病院
凡高對精神衝突和心理運動的本質把握突出地表現在他對色彩的運用上。在當時只有他完全使用純的光譜色作畫,他善於運用互補的色彩對比;或者相互交融,或者相互對立,以增強色彩的精神性,溝通悸動、緊張、動盪不安的心靈。這不只是一個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問題,而是色彩觀念從物到人的一種深刻的改變。凡高以運動的色彩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即眼睛能夠把前一個感覺中的色彩印象移入後一個感覺,因此要表現心靈運動,就應該把前後兩者同時繪入畫面,在此過程中強烈的色彩對比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晚上從室外進入開燈的房間,桔黃色的燈光顯得更黃,而從房間走出到戶外,藍色的夜空顯得更藍,所以藍色和黃色的並置和對立有可能揭示一種動態的心理反應。不管是古典主義對色彩的靜態觀念(固有色),還是印象派對色彩的動態觀念(條件色),都只是把色彩作為觀察結果來加以表現,因而無意中阻隔了心物的直接通聯,而凡高則把動態的色彩觀念引向觀察過程本身的呈現,這樣,他就在繪畫領域真正引入了心靈世界的直接表達,使顏料(物)和深藏於心的真理——情感的原發性(道)有可能達到直接的重合。是凡高用咄咄逼人的色彩,用直接的原生的純色代替了藝術家對色調的依賴,在永遠暴露和永遠掩蓋、永遠靜止和永遠運動的色彩和精神之間發現了一條神秘的通道。為照亮這條通道,他用Sunny點燃了自己。
服從於心靈表現的需要,凡高敢於改變物件世界的一切,也敢於改變固有的觀察方式。他較早的作品經常以快速集中的線條,以強調的近景到無限的地平線,誇大空間的改變,從而賦予透視一種強制性和悲劇感,彷彿精神被憂慮不安所驅使,來接觸面前的世界。而他晚期的作品如《麥田上的鴉群》,這種強有力的中心突然崩裂,分叉的小徑使朝向地平線的集中運動成為不可能,縱深變成擴散,而從天邊飛向近景的鴉群彷彿是由遠及近、匯聚過來的不祥之兆。人對自然的注視變成了世界對人的壓迫,憑籍筆觸、色彩所傳達的強悍的精神力量,人必須承受一個即將崩潰的世界。——凡高勇敢的承受過,現在輪到了我們。
一切轉化為火,火又轉化為一切。赫克利特向我們追問到:“一個人怎能躲過那永遠不變的東西?”凡高是用他承受的一切的偉力,樹立了對於世界、對於藝術的宗教般的信仰,這信仰單純、淨潔、古老而永恆。記得凡高曾在他瘋瘋癲癲的時候,用純黃色和紫羅蘭色在牆上寫畫,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我神志健全,我就是聖靈。”
在一個充滿危機了充滿生機的世界上,我們每一個現存者,敢不敢也這樣回答:“我就是聖靈”?
文森特·凡高__(1853-1890)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他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
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
甚至忘記他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
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
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
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他用全部身心,
擁抱一切。
自畫像:
凡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凡高几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凡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凡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係。
凡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這也是自稱表現派的藝術家們共有的特性。凡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凡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凡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
代表作:
1。唐基老爹,1887年,油畫
2。吃馬鈴薯的人,1885年,油畫
3。凡高的臥室,1888年,油畫
4。昂格拉橋,1888年,油畫
5。夜晚的咖啡館。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俱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鬥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6。星夜。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凡·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係,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係。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準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絡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凡·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準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凡·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慄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裡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裡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7。向日葵,1889年,油畫
8。囚犯,1890年,油畫
9。麥田
10。醫院的病院
凡高對精神衝突和心理運動的本質把握突出地表現在他對色彩的運用上。在當時只有他完全使用純的光譜色作畫,他善於運用互補的色彩對比;或者相互交融,或者相互對立,以增強色彩的精神性,溝通悸動、緊張、動盪不安的心靈。這不只是一個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問題,而是色彩觀念從物到人的一種深刻的改變。凡高以運動的色彩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即眼睛能夠把前一個感覺中的色彩印象移入後一個感覺,因此要表現心靈運動,就應該把前後兩者同時繪入畫面,在此過程中強烈的色彩對比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晚上從室外進入開燈的房間,桔黃色的燈光顯得更黃,而從房間走出到戶外,藍色的夜空顯得更藍,所以藍色和黃色的並置和對立有可能揭示一種動態的心理反應。不管是古典主義對色彩的靜態觀念(固有色),還是印象派對色彩的動態觀念(條件色),都只是把色彩作為觀察結果來加以表現,因而無意中阻隔了心物的直接通聯,而凡高則把動態的色彩觀念引向觀察過程本身的呈現,這樣,他就在繪畫領域真正引入了心靈世界的直接表達,使顏料(物)和深藏於心的真理——情感的原發性(道)有可能達到直接的重合。是凡高用咄咄逼人的色彩,用直接的原生的純色代替了藝術家對色調的依賴,在永遠暴露和永遠掩蓋、永遠靜止和永遠運動的色彩和精神之間發現了一條神秘的通道。為照亮這條通道,他用Sunny點燃了自己。
服從於心靈表現的需要,凡高敢於改變物件世界的一切,也敢於改變固有的觀察方式。他較早的作品經常以快速集中的線條,以強調的近景到無限的地平線,誇大空間的改變,從而賦予透視一種強制性和悲劇感,彷彿精神被憂慮不安所驅使,來接觸面前的世界。而他晚期的作品如《麥田上的鴉群》,這種強有力的中心突然崩裂,分叉的小徑使朝向地平線的集中運動成為不可能,縱深變成擴散,而從天邊飛向近景的鴉群彷彿是由遠及近、匯聚過來的不祥之兆。人對自然的注視變成了世界對人的壓迫,憑籍筆觸、色彩所傳達的強悍的精神力量,人必須承受一個即將崩潰的世界。——凡高勇敢的承受過,現在輪到了我們。
一切轉化為火,火又轉化為一切。赫克利特向我們追問到:“一個人怎能躲過那永遠不變的東西?”凡高是用他承受的一切的偉力,樹立了對於世界、對於藝術的宗教般的信仰,這信仰單純、淨潔、古老而永恆。記得凡高曾在他瘋瘋癲癲的時候,用純黃色和紫羅蘭色在牆上寫畫,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我神志健全,我就是聖靈。”
在一個充滿危機了充滿生機的世界上,我們每一個現存者,敢不敢也這樣回答:“我就是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