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么妹談娛樂

    你說的是電影《羅生門吧》

    《羅生門》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經典作品,於1950年上映。

    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原本很簡單,卻因為人性之私,每個人都在掩飾自己的過錯而說謊,從而讓整件事變得撲朔迷離,難覓真相。

    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亦名《筱竹叢中》),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黑澤明也由此成為“世界的黑澤明”。

    但既然是改編自《竹林中》,為何要取名為《羅生門》呢?

    《羅生門》也是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比《竹林中》更短一些。

    一如影片的開篇,小說《羅生門》也以“躲雨”開始。

    時間:某日黃昏

    人物:一名剛被主家解僱的僕人

    羅生門位於京都朱雀大道的南端,屬於主幹道位置,曾經行人往來,穿梭不斷。若是遇到雨天,便常有路人集於此處躲避。

    但《羅生門》中作者給出的時間背景,卻不是煩囂、熱鬧的平安盛世,而是接連經歷了地震、狂風、大火、饑荒之後的亂世。

    書中如此描繪:

    京城民生凋敝、百業蕭條。據舊志記載,當時人們甚至敲碎佛像、佛具,把那些塗著朱漆或貼著金銀箔的木頭堆在路邊,充當柴薪販賣。

    當生存與信仰發生衝突,自然是活著更加重要。佛經教義在這個時候,已經不能慰藉人慌亂無措的內心,泥胎木偶,更成為可以換取錢幣買米糧度日的工具。

    而往日高大、富麗的羅生門,這時也不復舊貌,殘破潰敗,成了拋屍場:

    朱漆處處斑駁的粗大圓柱上,有一隻蟋蟀。如此荒廢不堪的羅生門,倒成了狐狸及盜徒的最好棲身處。最後,竟然演變到連那沒人認領的屍體都拖到羅生門來丟棄。因此,日落西山後,這裡散發著一種陰森的感覺,誰也不想踏進羅生門附近一步。

    前頭提到的僕人,便是於黃昏時刻的雨天,出現在羅生門下。

    因為京都百業俱廢,很多店鋪、富戶都開始裁員。這名僕人原本是做“長工”的,即是說之前已被僱傭多年。

    一份工作可以連做幾年,主僕必定相得,應該對彼此都很滿意。因此,不是到不得已,主人家是不會輕易將其解僱的。

    這一點,從側面形容了這場“民生凋敝的風波”之嚴重。

    對於主人家來說,裁掉一個僱傭不過是減少一張嘴、少出一份錢;對於這名僕人來說,卻代表著他失去了唯一的工作。

    當時的大環境下,他想要再找一份工作難如登天,所以只能“困在雨中,無處投身,走投無路”,“茫茫然望著雨中的景色”。

    而且,他出場時,已經失去工作四五天了。

    擺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一條是:

    “只能自牆角等死或當個餓殍後,被拖到羅生門上,如一條狗般被丟棄。”

    另一條便是“不擇手段,淪為盜賊”。

    僕人拿不定主意,畢竟,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淪為盜賊”並不容易,做壞事往往也需要跨過心底那根線。

    夜幕低垂,寒風肆虐。

    僕人決定還是想找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度過今晚,於是,他選擇了到羅生門的二樓。

    雖然明知那裡有許多被拋棄的無主屍體,但死人而已,不能說話不能動,亂世之中,還能比活人可怕?

    接下來發生的事,宛若突然穿越到了恐怖故事中。

    原本不可能有人的樓上,卻有燈火之光在移動搖晃。僕人躡手躡腳,小心翼翼爬到樓梯最高一階,伏低身子、伸長脖子向樓中窺視。

    他看到了什麼?

    樓上果然一如傳聞,凌亂地擱置了好幾具屍體,火光所及範圍比預料還小,看不清楚到底有幾具屍體。不過,朦朧中看得出當中有裸露的屍體,也有穿著衣服的屍體。當然有女人,也有男人混雜在一起……

    屍體當中蹲著一個活生生的人。那是一身著暗茶色衣服,矮小瘦弱,白髮蒼蒼,如猴子般的老嫗……老嫗把點燃的松枝插進地板縫隙,雙手伸進方才盯著看的屍體頸子,好像母猴替小猴抓頭蝨般,開始從屍體頭上把長頭髮一根一根拔起來……

    老嫗的出現和行為,是對僕人內心的又一次考驗。

    僕人剛看到這一幕時,心中是憤怒、憎惡的。這種心態下,他覺得還是 “餓死好”,寧可餓死也不做這樣詭異醜惡的事。

    義憤讓他忘記了恐懼,手握木刀跳出來,大聲斥責那白髮老嫗。兩人一番扭打、纏鬥,瘦骨嶙峋的老嫗自然不是僕人的對手,被撂倒在地。

    制服對方後,因為滿足、得意感的滋生,僕人先時的滿腔怒火逐漸平息,情緒便平和了許多,放緩聲音詢問老嫗為什麼這麼做。

    老嫗告訴他:拔下這些頭髮、拔下這些頭髮,打算用來做假髮。

    隨即,她為自己分辨道:沒錯,也許拔死人頭髮是件罪惡的事。可是已經躺在這裡的死人,就算被拔個頭髮又有何大不了呢?就像剛才被我拔下頭髮的那個女人,她把蛇切成四等分曬乾後當成魚乾,還賣到兵營。假如不是因為瘟疫死了,現在她也還在幹這種勾當……

    將蛇冒充魚去出售騙人,是罪惡的,但如果她不這麼做就會餓死;拔死人頭髮做假髮去出售換錢,同樣也是罪惡的,但一樣是不得已。

    所以,去犯罪,還是餓死?

    老嫗的辯解,讓僕人“心中頓時產生一股勇氣,那是他在羅生門下欠缺的一股勇氣”。拔死人頭髮、用蛇冒充魚和做盜賊,都是罪惡,但為了不餓死,去做也是可以的吧?

    在罪惡的“引導”下,僕人的心向著黑暗墮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這不得已又會成為他們去剝奪、傷害別人的藉口。

    小說的最後這樣寫“外頭只是一片黑漆漆的夜,僕人已經不知去向。”

    那個穿著褪色的舊衣裳,坐在臺階上,撫著臉上紅腫的痤瘡,茫茫然看著雨中景色的僕人不見了,一個盜賊誕生了。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描繪了一個民生凋敝的亂世,是一幕活生生的人間地獄。僕人站在地獄之口,猶豫著要不要向前一步, 最終在罪惡的誘惑下一腳踏入。

    而他的《竹林中》,描繪的卻是人心地獄。人性自私,一向擅長推過攬賞。一遇到事情,總選擇更利於自己的角度。

    《羅生門》中的僕人、老嫗、死去的女人都是如此,《竹林中》的強盜、武士、女人也是這般。

    《羅生門》是由外入內,《竹林中》是由內向外,兩者的本質主題卻都是一樣的。因此,黑澤明用《羅生門》來做影片的名字,其實是為影片中的故事設定了一個發生的背景。

    同時,從故事來說又是一種延續——《羅生門》中的僕人,或許成了《竹林中》的強盜。

    不過,相對於小說,黑澤明在電影的結尾安置了一份希望、一片光明。當砍柴人決定收養那個棄嬰時,人性在這裡出現了轉折。

    就像有網友說的“佛把信任給了說謊的人類” 。

    人性固然有著暗黑的一面,但這個世界上的諸多美好,同樣也是人性成就的。黑澤明比芥川龍之介更積極的地方,就是在絕望時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將小說《羅生門》中破碎、賤賣掉的信仰,在影片的結尾撿了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紅黴素的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