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軍魂
-
2 # 平沙趣說歷史
葉志超(1838年-1901年),字冠群,號曙青,綽號葉大呆子,淮軍將領,安徽合肥人。
葉志超年輕時身材魁梧,就參加了當地團練,後來投奔淮軍,跟隨劉銘傳鎮壓捻軍起義,靠著砍人步步高昇,後得到李鴻章的賞識。
葉志超從小兵坐上高位,完全靠的是自己的砍人技巧和鑽營,要說他沒有能力是不可能的,但他顯然不是那種最頂尖的人物,他還有很多缺漏。
關於葉志超在北韓的表現,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在優勢極大的情況下棄城逃走,狂奔五百里跑回國,致使北韓逐漸被日本控制,其後果可想而知。
至於為什麼李鴻章要派葉志超去北韓,最重要一個原因——清朝內鬥。
清末的政局跟以往沒有差別,內鬥嚴重,各黨派鬥得熱火朝天,每個派系都會站在自己集團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
葉志超是李鴻章淮軍派系的,而甲午戰爭,很大程度上是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李鴻章自作聰明,認為日本不會太過分,試圖在戰爭中儲存實力,下令艦隊不出港,結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而在此之前的北韓戰敗,亦有此原因。
葉志超作為李鴻章麾下的猛將,當得知李鴻章要派他前往北韓時,他的迴應是推脫自己有病,不去,最後是在李鴻章的逼迫下才上戰場。
之所以葉志超不想去,是因為他了解李鴻章的想法,對於平壤之戰,李鴻章未必想打贏。駐朝清軍有很多派系,但士兵都是淮軍,畢竟這是是此時清朝最強的陸軍戰力,但同時,淮軍是李鴻章的私產,他想把自己的子弟兵都浪費在與日本人的戰鬥中。
葉志超知道這點,清楚事情的難辦,如果認真打,就算打贏了也必然損失極大,回來絕沒有好下場;如果不認真打,敗了損失慘重的話更不行。所以他開始極力推辭,無奈上去後,他也果斷跑路,置國家利益與個人考量之下!
由於帶回了絕大多數隊伍,李鴻章表示很滿意,極力幫助葉志超脫罪,清廷下令革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結果失敗了。戰後審判後,定罪斬監候,後來赦歸家鄉,接著又獲釋,次年病死。
就葉志超來說,他無疑是儲存了自己的實力,但他的所作所為必將永遠被釘在民族的恥辱柱上。
-
3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葉志超(1838——1901年),清末淮軍悍將,安徽合肥人。早年在屠殺太平軍和捻軍的過程中,曾因打仗拼命而得了一個渾號——"葉大呆子"。但讓人吊胃的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平壤之戰中,本可以憑藉環山抱水的險要地勢和高大堅固城牆固守的他,卻選擇了撤退,導致清軍全面潰敗,因而也影響到了接下來的遼東半島戰役,時人稱之為"逃跑將軍"。
實際上葉志超並不是第一次逃跑。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一俟與日軍接戰,葉志超首先想到的選擇便是逃跑。1894.7.23日,日軍一面出動海軍在牙山口外海域豐島向清艦隊突然發起進攻,首先挑起戰爭。同一天,日軍出動陸軍向成歡驛清軍發動攻擊。成歡之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陸戰。駐守牙山的葉志超部因為怯戰,按兵不動,未能及時增援,致使聶士成部敗退。聶部準備憑險固守全州,以待援軍。面對日軍強勢進攻,葉志超很是慌亂,遂棄守牙山,更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在全州設防,而是丟棄大批緇重軍械、糧食,繞過漢城千里逃亡平壤。
接下來便是固守平壤。因為清廷一時找不出合適的人統帥各軍。當時淮軍名將劉銘傳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但劉銘傳出於個人恩怨,託病不出。因為時間緊迫,只好任命靠謊報戰功("成歡之役屢勝,倭死兩千餘人,葉兵死二百餘人。")而騙取朝廷信任、加官受賞升職提督的"葉大呆子"作前敵最高統帥。
清廷任命成歡之戰逃跑將軍葉志超為全軍統帥。訊息一經傳出,全軍譁然。
葉志超只是一員悍將,而絕非帥才。其人論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並沒有力壓群雄的聲望和地位,三是敗軍之將,焉能服眾?因此,葉任統帥可以說是趕鴨子上架。
民族英雄左寶貴
1895.9.15日,日軍分三路對平壤發起猛攻。平壤城一面臨大同江,三面有高達十米的城牆,四周多沼澤,易守難攻。其次,清軍人數、武器彈藥、糧食給養都很充足,足以以逸待勞,擊退來犯之敵。此外,清軍得到了北韓官民大力支援。但身為全軍統帥的葉志超貪生怕死,昏聵怯敵,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既不敢尋機主動殲敵,也沒有保衛平壤的決心。一經接仗,便精神崩潰。面對日軍咄咄逼近,葉主張棄城逃跑,被總兵左寶貴強行制止,並派親兵予以監視,防其逃跑。主帥失去作用,清軍實際上各自為戰。左寶貴報病親臨玄武門(北門)城頭指揮作戰,不幸中炮犧牲,制高點失守,後路被截斷。
葉志超不顧眾將領反對,命令清軍分路突圍。不幸的是,各路清軍進入了日軍預設的包圍圈,多次遭到伏擊。正值天降大雨,清軍亂作一團。清軍遭到日軍伏擊後如驚弓之鳥,開始亂而無序的瘋狂潰退,丟棄的緇重軍械、彈藥、糧食及其它各種物資不計其數。清軍死傷慘重,據日方統計,一夜之間清軍死傷達1500多人,489人被俘。這些征戰沙場的清軍將士沒有死在戰場上,卻命喪在怯懦無能的逃跑將軍的命令之下。《清史稿》記載:"逕定州,亦棄不守,驅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由此看來,主帥無能,累及三軍!葉志超罪不可赦!
任何匪夷所思的現象背後都會有它合乎情理的邏輯。正是因為這次狂奔500裡,損失了3000多人,但他為自己的主子李中堂保留了淮軍的實力。淮軍尚在,李中堂在朝中的地位就在。雖然葉被朝廷問責,奪職下獄,定斬監候;雖然朝堂之上罵聲一片,李中堂仍出面力請葉"留營效力",使其雖被判斬監候,最終得以大赦,保歸家鄉,頤養天年。
葉志超,同其主子李中堂一樣殺自己的同胞毫不眨眼,殺人如麻,真正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實乃一丘之貉!"逃跑將軍"——葉志超,實至名歸!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葉志超(1838—1901),淮軍將領,安徽合肥人。早年投靠淮軍將領劉銘傳,參加圍剿北方的捻軍起義,因功從一個小兵升至總兵,賜號額圖渾巴圖魯。此後,葉志超成為李鴻章淮軍的一名將領。1899年葉又被升任直隸提督,官越大越怕死。和早年敢打敢衝相比,身為提督的葉志超早已不是過去的他了。同多數的將領一樣,“內戰內行、外展外行”。日軍增兵北韓時,清政府也增兵,李鴻章於是派葉志超率兵前往北韓。葉志超不想去,但李鴻章說:“亦未必便戰,何怯!”
仗還沒打,高階將領就已經膽怯了,這仗還怎麼打呢?葉志超根據李鴻章的命令率領2000人駐守在北韓的牙山。總兵聶士成是葉志超的部下,聶率部同日軍進行了殊死抵抗,身為主帥的葉志超卻怯戰。當時建威將軍左寶貴還在,葉還能抵抗。當左寶貴陣亡之後,葉身邊沒有監軍了,馬上棄城而逃,一路狂奔500裡,從北韓一口氣逃到了中國的鴨綠江,是真正的逃跑將軍。
葉志超逃回來後,清廷下令奪葉志超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未被允許。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被押解到北京,經刑部審訊後,定斬監候,後來赦歸家鄉,1900年獲釋,1901年病死,享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