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透過能量流動、物質迴圈和資訊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透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生態平衡有兩個特點即動態平衡和相對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這是因為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生態系統這個自然界複雜的實體,當然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例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子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迴圈;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鏈由簡單到複雜、群落由一種型別演替為另一種型別等;環境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生態平衡不是靜止的,總會因系統中某一部分先發生改變,引起不平衡,然後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又進入新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覆過程,推動了生態系統整體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進化。 此外,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絡,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壓力具有一定的彈性,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在其所能忍受的範圍之內,當這種干擾或壓力去除後,它可以透過自我調節能力而恢復;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壞,生態系統就會衰退,甚至崩潰。通常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稱為“閾限”,例如,草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了最大適宜載畜量,草原就會退化;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汙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汙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透過能量流動、物質迴圈和資訊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透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生態平衡有兩個特點即動態平衡和相對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這是因為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生態系統這個自然界複雜的實體,當然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例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子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迴圈;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鏈由簡單到複雜、群落由一種型別演替為另一種型別等;環境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生態平衡不是靜止的,總會因系統中某一部分先發生改變,引起不平衡,然後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又進入新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覆過程,推動了生態系統整體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進化。 此外,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絡,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壓力具有一定的彈性,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在其所能忍受的範圍之內,當這種干擾或壓力去除後,它可以透過自我調節能力而恢復;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壞,生態系統就會衰退,甚至崩潰。通常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稱為“閾限”,例如,草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了最大適宜載畜量,草原就會退化;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汙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汙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