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22663205878

    穆旦《讚美》詩解析

    理解這首詩裡有三句話應當記住:一是對民族生存現狀的痛苦記憶,二是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的讚美。

    詩歌運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詩歌技巧,用深沉而充滿激情的詩句,向我們展示了他真切的感受和呼喊。

    詩歌的第一節,詩人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鳥瞰那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用一連串的痛苦的意象來充分“記錄”他的見聞和感受。“乾燥的風”“東流單調的水”“憂鬱的森林”等等,分明就是那種痛苦的生存現狀,就詩歌中“說不完的故事是說不完的災難”。詩人面對破瘡的山河,沒有拋棄,沒有嘲笑,而是“擁抱”它們。此種動作充分表現了他的執著與深情。

    “擁抱”是個無言的動作,一切的一切皆在其中,還需要什麼誇張的言辭呢?因而,詩人,他能夠走進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心,去傾聽它的呼喚、希望與愛。是的,一個這樣的民族雖貧窮殘破,但並不缺乏艱危而堅偉的生存力。這也是它不滅的啟示錄,所以,詩人激動地說:

    沉默的 / 是愛情,是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乾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湧的熱淚……

    那最後一句竟是多麼的感人啊!我們在多少地方都見過了,不知讀者還記得不?電影《孔繁森》裡,當“孔繁森”的扮演者給一位群眾演員——藏民老媽媽洗腳時,這位“孔繁森”後來動情地說,僅僅是這一點點的做法,而在她蒼老的臉上我們分明地看到了抑制不住的淚和顫抖!我們的中華不也是這樣嗎?她需要的關懷實在是太少了。

    但是,有誰主動或是願意深入到她的內心呢?而其實,惟有你真正低走進她的深心,真心去愛她時,你才會體會到更深沉的含義和震撼你靈魂的東西。對此,當詩人用緩慢而悠長的話語說道“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的時候,我們看到詩人他是多麼地激動,是多麼地動情啊。而且,他的感情又是如此的複雜,他關注這個民族的歷史的運命又是多麼地久長了。“太悠久的感情”,當我第一次唸到這裡時,猛一突兀,因為我們庸常所見到的詞語組合中,不是“太悠久的歷史”,就是“太悠久的歲月”等等表示時間的概念,而與“感情”何涉耶?但是,當我們真正領悟到了詩人的感情那巨大的容量時,我們沒有不深嘆其辭的真誠與豐沛了。

    是的,詩人很激動。在本節中,詩情由痛苦、深沉逐漸向深沉、激昂遞進。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

    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的眼睛也不禁溼潤了,詩人他不也是這樣的嗎?這樣的語句是多麼的親切而又充滿著關懷啊。的確,若沒有對本民族的深情,又哪來如此親切的深情,和對本是貧窮和落後的“擁抱”呢?

    所以,也正因為如此,他能深悟到一個民族之所以不滅的原因,而並非像那些似乎天生只能過著腐朽生活的人一到臨難邊作“鳥獸散”那樣所能想象的。“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是的,這是一種深沉的體驗,一種民族深沉的讚歌,一種堅偉的民族的自信。

    在第一節裡,最具有象徵意象的是作深沉裡與思索的“帶血的手”,它就像加繆筆下的呆在山下的西西弗斯一樣,太富有啟示意義了。詩人一下子使我們想到了他火一樣的激情,是他對我們這個民族深刻的理解與熱切的關注,而使全詩洋溢著深摯的愛國主義深情;並又使我們想到尤其自杜甫以來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志士仁人們的蒼生之情和民族的情感。

    第二、三節裡,是透過塑造一個農民勇士的形象來傳達生存力的堅忍不拔。這個農夫是千百萬華人民的縮影,他勤勞,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安於苦難。然而,在日寇的鐵蹄踐踏之下,他竟站了起來,走上了抗日的行列。

    他毅然地去了,竟沒有回頭,甚至連一聲詛咒都沒有。但這對於他來說,是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的啊!因為他上有老,下有小,且貧窮落後,而他是一家物質與精神上的惟一的支柱。沒有他,這最後的殘破的草屋也在秋風中坍塌了。悲劇是不言自明的。詩歌就是要在這樣淒涼的環境中去塑造人,去刻畫人,從而讓我們體會到那種淒涼背後的悲壯與崇高。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有著如此艱難的家庭的農夫,還是一個對歷史與土地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理解的義士。  

    他沒有那種浮與淺表的“誇張”,“叫囂”,甚至他與抗戰的“歡快”的氣氛也極不諧調。就因為他理解歷史,經過一代代的深沉的積澱,他有著一種不憂不懼的對命運的承受,有著一種面臨憂患的冷靜與沉著,更有著對於土地的深沉的依戀。於是,我們看到,在詩中,一種“喧囂”與他的沉默是對比,一種歌聲與他的行動是對比,一種“動詞”與他的“名詞”是對比。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他並不是偉人,鉅子,他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農民,一個祖祖輩輩承受著重壓的處於社會最低層的人,因而在讀者的心裡,讀來格外震撼人心!並且,他又是如此的從容鎮靜,勇毅堅決,因而顯得格外的樸素和真實。

    因而,在這首詩裡,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曹植在《白馬篇》裡所塑造的“幽並遊俠兒”的忠勇行為與可貴的犧牲精神:“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在這一部分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地推敲。如“在幽深的山谷裡含這最含蓄的悲哀”,寫出了中國百姓深沉靜默的強忍品格;“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寫時光又一年……

    許多孩子期待著 / 飢餓,而又在飢餓裡忍耐

    “期待”的結果只能是“飢餓”,無法擺脫的“飢餓”,中間有一個停頓,一讀,有多少希望與失望交織著,這不是悲哀又是什麼?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用“聚集”顯示出“越來越”的程度,與“不斷加深”的過程;“一樣的是 /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用“侵蝕著生活的泥土”來表達田園荒蕪直接威脅到生活的可怕的局面。

    詩歌的最後一節,詩人以兩種相互交*的感情寫出了他複雜的內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風”,年復一年吹過“傾圮的屋簷”,給人帶來“無盡的呻吟和寒冷”;吹過“枯槁的樹頂”,“荒蕪的沼澤”,與“蟲鳴”及“烏鴉的聲音”相應和……這一切使詩人感到無法言說的苦痛。然而,畢竟,它有著深沉的不滅的東西在。“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所以,詩人並不失望,仍有勇氣與期待。

    需要說明的是,這首詩中的“意象”有別於我們在一般詩歌中所見到的,如“帶血的手”“農夫”,涵義極其豐富。其次,表現為形象中的抽象,像“名詞”“行列”“聚集著黑暗”“侵蝕著生活的泥土”等。再次,這首詩以符號與象徵性的動作啟動讀者極大的想象力,如“帶血的手”“擁抱”“名詞”“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品進入新市場前期調查中應收集哪些方面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