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崔催吹個毛

    值不值錢先另說,論收藏這個行業,水是相當的深不見底,首先個人得比較喜歡,愛好為前提,再去網路中,現實中尋找,請教懂行的老師或民間高手。

  • 2 # 六安人線上

    這個應該是河裡的石頭,裡面圖案多,是億萬年前海底的沉積物堆積形成的石頭,經水流沖刷形成的這樣。如果形成圖案奇特的,就有收藏價值!此塊感覺價值不高,您可以找找更好畫面的,或造型好的。

  • 3 # 香山一米香點com

    考古學家是怎麼區分那些是自然形成的碎石,那些是由早期人類打磨的石器?

    都是對舊石器時代的打製石器有疑問,所以我把“石器”限定在這個範圍內,三個問題一併回答了。磨製石器相對好認一些,因為很多種工具與後來的銅器、鐵器多少有點傳承關係,有些甚至還能在民族誌材料中觀察到;還有很多文物是石質的,比如石窟,畫像石,石雕,巖畫之類,但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人造的而不可能是自然力形成。

    所以舊石器和它們相比到底差別在哪裡?很明顯是因為舊石器太簡單,外形和一些自然石頭相似,而且在歷史上就已經被遺忘,現在生活中又用不到,故而人們對它太陌生。

    真正從科學上確定石器的古老性,或者說存在一個人類依賴打製石器生存的史前時期,這樣的認識要晚到19世紀初才出現、19世紀中葉最終確立——石器是在考古學產生之初被重新“發現”的。咱們現在能從博物館裡看到舊石器展品是個很幸福的事情,穿越到200年前,基本就沒有人認識這些舊石器的(既能認出是人工製品,又知道其大致年代),不止普通人,那些科學史上耳熟能詳的大人物也不行。

    其他很多回答中引述的內容主要是現在的總結,人工打製的石製品有那些特徵,如何區分石器和假石器等等。但是沒說這些經驗或認識是如何得出來的。這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中間經歷了很多波折(比如關於“曙石器”的爭論),大體來說有以下這些原則:

    1.從易到難。石器技術有一個歷時發展過程,以比較好認的舊石器為基礎,再去追溯早期比較難認的石器。比如先認識阿舍利,後認識奧杜威。

    2.先認識個體,進而擴充套件到整個組合。一個組合中不全是精美的工具,還有很大比例都是廢品。

    3.注意到遺址形成過程。不論成因如何(包括自然作用與人工作用),岩石的機械破碎痕跡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必須仔細分析石製品的埋藏環境,有沒有自然形成的可能。

    所謂比較好認,就是說很典型的技術特徵,足以體現人的智慧,像這樣:

    19世紀初法國索姆河河流階地和英國肯特洞發現的和滅絕動物共存的石器,大概就是這種水平。如果瞭解剝片原理並首次動手的話,就知道要打出這樣的石器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非人工不可能形成。之前不是沒有發現過類似的石器,但是要證實它的年代很早,這依賴於地質學的發展。

    這樣的石器製作難度更高:

    至於提問者列舉的三件展品照片,需要更多解釋

    首先打製石器對石料有一定要求,一般是硬而脆的,硬度太低或韌性太大都不行,這樣可以排除很大一部分石頭(但不絕對)。

    石器生產中會產生很多廢品,其中很多都缺乏特定的技術特徵,從中單獨抽出一個碎片,就算是去讓考古學家辨別,他也沒什麼把握,更不要說普通人。所以考古學的邏輯不是把辨認每一件石頭是不是石器作為更深入研究的前提,面對一堆沒有明確型別和技術特徵的碎石時,大致推理過程是這樣:

    1.有無地層。脫層石製品,基本上最主要的價值就是為尋找原生地層提供位置線索。有地層的,也要看是不是出自原生堆積,比方說地表上撿的,全新世地層出土的,就對舊石器時代沒多大用處。確定找到地層才能說下一步,僅此就把日常所見的大多數碎石都排除了。

    2.看埋藏環境。自然界有碎石的地方很多,如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溫差作用、風蝕作用、冰川作用、動物踐踏、動物啃咬等都能造成岩石破碎。根據地質地貌和地層沉積特徵,基本可以判斷地層形成時自然動力有沒有可能形成疑似人工製品的石頭。

    比如洞穴堆積中有很多角礫,在這樣的地層中發現有些疑似石製品的灰岩石塊就需要慎重。

    比如水動力很強的砂礫石層中,就容易發現破碎的卵石,單獨拿一件標本出來,和考古遺址中人力打的也許沒有本質差別,組合層面上有可能在一些屬性上顯示出統計差異,比如人會對原料(均質性、硬度、大小、可獲性等)有選擇,而河流中的石頭互相撞擊就不會。

    但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考古學家肯定是更希望在沒有很強的自然動力“干擾”的細粒沉積物中發現石器。這時候自然動力很難解釋這些石頭為何分佈在這裡,那就可以引入人為因素來解釋(保守點說,其他似人靈長類也有可能,但目前認識並不特別清楚)。

    3.如果確認原地埋藏,還不能確定石頭是不是石器時,看該地層中的其他共存物。

    最好是能發現具有明確技術特徵的石製品,並且它們還能與那些特徵不明顯的碎片可以拼合石頭打製前的樣子,這就是那些石頭是人工作用的直接證據。退而求其次,經由現代模擬實驗,如果能推匯出打製這種石器就必然產生這種碎片,也是一種意象“拼合”。

    有一部分廢片可能是被使用過的,石頭表面也會留下使用痕跡(隨著加工物件、使用方式不同而變化),也可能會留下各種殘留物(澱粉粒、植矽石、血液等)。

    就算沒有,我們從經驗上得知舊石器遺址並不是只有石頭,如果有其他確鑿人工遺存最好,沒有的話也經常有動物骨頭化石發現,石頭與其他遺物有聯絡的可能性就更大。有多種角度的研究可以增加這種可能性,比如石頭和骨頭本身的空間分佈特徵;使用石頭肢解、割肉、剝皮、取食骨髓等行為會在骨頭表面留下痕跡,等等。

    石料產地也是一個線索,有些異地石頭被人工搬運,但是並不留下什麼使用痕跡或殘留物,甚至沒有人工改造外形,也是有可能的。要確認的話很依賴埋藏環境和其他共存物。

    一些不符合上述理想條件的石製品發現,而且數量比較有限的話,人工屬性受到質疑或有爭議是正常的,比如安徽人字洞地點。本質原因還是自然力很複雜,在某些條件下確實能夠形成簡單的、與人工打製石器相同的標本(或者標本先後受到人力和自然力的改造但兩者無法分辨),要完全排除自然形成的可能性,有時並不容易。

    總而言之,石頭的context更加重要,這是考古學家所關心的。孤立一件撿來的沒有context的石頭,是不是石器好像無所謂,即使是石器也沒什麼考古學價值。對於提問者所列舉出照片的那種石頭而言,“一塊石頭具有了什麼樣的特點就可以斷定它是石器”的鑑定特徵,似乎是不存在的;如果是指稍微複雜一點的石器(上文列舉的引自網路的石器照片),具有打製常識即可,類似於判斷 一個石頭具有了什麼樣的特點就可以斷定它是巖畫 這個層面的問題。

  • 4 # 看世界的第三隻眼睛

    這應該就是一塊比較特殊的火山石。但是,火山石也有好東西,你可以到地礦部門測試一下它的硬度,如果超過7級就可以算是一塊好東西了。

  • 5 # 青龍拍客

    我看了這塊五顏六色的石頭,非常漂亮,玩石頭,是玩一種心情,只要天然,真實,獨一無二,在你眼中就是好石頭,只要你喜歡,就值得收藏。

  • 6 # 慚愧的行者

    石頭就是石頭,自已喜愛,又喜玩和欣賞就買下,至於值多少錢要根據自已的喜愛的成度而定,沒有一個規定的價。相反給一個不喜愛的人,那就是石頭,一分不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紅葉的詩句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