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000FF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好讀書,不求甚解。

    心遠地自偏。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2 # 使用者9535254571587

    一、陶淵明的人生哲學:

    形影神·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陳寅恪先生專門對此詩逐一闡釋,得出結論是陶淵明信奉著“委運任化的新自然說”,基於他的這一哲學觀,後代學者多能繼續研究有所創穫。陶淵明確實給時人一種新的活法,確實活出了與世俗生活和解的方式,平淡中有綺麗,苦悶中有快樂。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蓋應如此!

    陶淵明著名的十首詩句

    二、陶淵明的淡然悠遠

    飲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陶淵明總是讓人聯想到菊花。他的詩也符合菊花淡然的風格。這首主要寫賞菊與飲酒,詩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卻了塵世,擺脫了憂愁,逍遙閒適,自得其樂。對菊飲酒,嘯歌採菊,自是人生之至樂。

    三、陶淵明的豁達

    擬輓歌辭·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擬輓歌辭》共有三首,陶淵明設想自己死後情景,擬此三詩,此詩為第三首。後四句道出了他對生死的豁達。視死亡如託體于山,這就不難懂他的樂天安命順其自然了。陶淵明受道家思想影響很大,在他身上總能看到莊子的影子,只不過莊子是太不近人情的哲學家,而陶淵明則是一位想得開、說得出且做得來的詩人。

    四、陶淵明的讀書:

    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古之學者耕且養”,陶淵明也是繼承古訓的,務農自不必說,但猜想他莊家肯定種得一般,也不是一位持家有方的人。讀書亦是如此:“好讀書不求甚解”;泛覽、流觀可窺其讀書的態度了。

    五、陶淵明的田園生活: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是陶淵明的代表作,詩中各種美好的意象:鳥、魚、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煙、狗吠、雞鳴……娓娓道來,生趣盎然。豈不知天天聞此、觀此是何等單調無聊!有幸悟出此中真諦非詩人莫屬。這才真的算是“詩意的棲居”!

    六、陶淵明的勞作: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是一首真真正正勞作的詩,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寧靜平和充實的天趣使然。又雖累得半死也不忘說一句“但使願無違”,可見其率性的人生。

    七、陶淵明的旨趣: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陶集中的臻品,在中國詩歌史上也同樣璀璨。其藝術水平之高相信放在任何一部偉大的詩篇前都毫不遜色。魏晉最重玄學,儘管陶淵明不是玄學家,但他也在“言意之辨”。想到他的“二頃五十畝種秫”、二萬錢悉送酒家,可見酒在他生活中的重要。

    八、陶淵明的霸氣:

    讀山海經·其十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精神是陶重要的主題,這首詩讚嘆神話形象精衛、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陶淵明的詩雖然以平淡自然為主調,但是他仍有豪邁雄健的一面,對於這一點,魯迅先生稱之為“金剛怒目式”。

    九、陶淵明的真淳:

    與殷晉安別

    遊好非少長,一遇盡殷勤。

    信宿酬清話,益復知為親。

    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

    負杖肆遊從,淹留忘宵晨。

    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乖分。

    未謂事已及,興言在茲春。

    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

    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

    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

    脫有經過便,念來存故人。

    元好問論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此詩可見其對友人情誼的質樸,而凝字練句可謂真淳:“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行雲流水、瀟灑自然!如此為詩,可謂絕唱。

    十、陶淵明的窘境:

    乞食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每讀此詩都感同身受,其無奈的境地溢於言表!陶淵明到底有多窮?《歸去來兮辭》序中說“幼稚盈室,瓶無儲粟”;《有會而作》中說“老至更長飢”。可見他的人生各個階段都在受飢餓之苦,“乞食”亦屬尋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吊頂型噴頭及吊頂下安裝的噴頭方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