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辣戰爭

    這次事件再次表明,航天飛行是一項風險較高的科技活動,但不管風險有多高,人類都必須持續推進航天飛行,增強自己進入太空的能力。

    這次事件也同時表明,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的安全性還不錯,安全逃生裝置是有效的。

    至於美俄之間的航天合作,顯然不會受到這次事件的影響,因為聯盟號宇宙飛船是西方各國唯一可以使用的,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的宇宙飛船,離開了俄羅斯的飛船,美國的宇航員只能仰望國際空間站乾瞪眼。

    而美國宇航員每次搭乘俄羅斯的宇宙飛船,都是要付費的,對於經費拮据的俄羅斯航天部門來說,美國宇航員的這筆搭乘費不是小數字,不到萬不得已,俄羅斯航天部門不能放棄掙這筆錢。

  • 2 # 軍武最前哨

    臺北時間10月11號,原本搭載有兩名國際空間站宇航員的俄羅斯“聯盟號”火箭在發射升空後出現故障;兩名宇航員隨即緊急啟動逃生裝置。根據地面監測,逃生艙降落在了哈薩克境內,相關救援人員已前往降落點......

    ▲此次逃生的美宇航員尼克-黑格和俄宇航員阿列謝科-奧夫奇蹟寧發射前幾天合影

    很多人十分好奇:俄羅斯發射的火箭為什麼逃生艙會落在哈薩克境內?其實,本次火箭發射就是在哈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基地進行的。這裡曾是蘇聯的航天發射基地,解體後由哈薩克以每年1.15億美金的價格租界給俄羅斯使用。

    雖然我們平時看到美國和俄羅斯是水火不容的戰略對手,但兩國在航天領域有著緊密的合作。就在本月初(10月4號),俄羅斯的“聯盟MS-08”太空飛船搭載著三名美俄宇航員成功返回地球,結束了為期半年的空間站工作,而此次故障逃生的兩名宇航員正是準備接替返回的宇航員。

    ▲火箭發射瞬間(非本次)

    毫無疑問,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的這次發射失敗勢必會給美俄之間的合作帶來影響,但不見得就一定是不利影響!畢竟在航天領域,就連水平最高的美國NASA也不敢保證每一次升空著陸任務都萬無一失。

    反倒是這些驚險的意外能夠給兩國的航天合作帶來更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只不過這種“意外發現問題”的成本和代價確實有些太高。目前,“聯盟號”火箭升空故障的問題還在進一步調查中,美方也派出了相關人員前往協助調查。

    ▲“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解體

    不過,相比發射失敗,最終安全返回地面的兩名宇航員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在航天人才稀缺的當下,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航天員就是航天事業的戰略儲備;火箭毀壞可以再造,但如果航天員犧牲的話,再培養一名合格的航天員並非易事。

    例如美國曾先後發生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爆炸事件,兩次事故導致所載的共十四名宇航員盡數遇難;對於美國的航天事業是兩次十分沉痛的打擊,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美國航天的技術提升。

  • 3 # 衝擊時評

    今天(10月11日),俄羅斯發射聯盟號載人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兩名宇航員,火箭在第一階段分離後出現故障,兩名宇航員在緊急救援系統的幫助下乘坐逃生艙與發生事故的火箭脫離,撿回一條性命。這已經是兩個月事件內,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第二次出現問題了。在 8月30日,當時正與國際空間站處於對接狀態的聯盟號飛船出現了空氣洩漏事故,在飛船內部發現了1個直徑兩毫米的小孔,現在仍不確定是什麼時候、由什麼人所為。可以說,前蘇聯解體20多年,俄羅斯不但沒有取得新的進步,蘇聯時代積攢的航天家底也要被揮霍一空了,將來俄羅斯承擔日常太空發射的風險還會進一步加大。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航天局都應該放下分歧,認真考慮與中國尋求合作,填補國際航天合作的空缺。

    俄羅斯的問題在於人才斷檔和記憶丟失

    航天工程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不僅需要技術的積累,還需要人才的傳承,想在航天工程中做到萬無一失,一批可靠經驗豐富的人才隊伍可能比技術本身更加重要。應該說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和質子號運載火箭,在技術上都已經非常成熟,俄羅斯躺在蘇聯的技術設計上吃老本就夠了,完全不需要再進行大的技術創新。但從最近的兩起事故看,俄羅斯在飛船、火箭製造等各個環節都出現了嚴重的質量控制問題,根本原因還是人才斷檔和記憶丟失導致的。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航天事業的投入大幅度減少,在2000年以前的近十年間,俄羅斯的航天事業還出現過一段時間的停滯,大批前蘇聯時代培養的熟練技術工人和工程師轉行從事其他工作,或是被其他國家挖走。剩餘不多的技術人才因為年齡原因,現在也陸續退出了歷史舞臺,年輕一批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傳承不夠、經驗不足,前蘇聯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很多好的做法、制度因為沒有人傳承,出現了集體記憶丟失的情況。這種人的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得到解決,長征系列火箭也是在多起嚴重事故之後,臥薪嚐膽十餘載才重新崛起的。在俄羅斯目前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俄羅斯航天事業重新崛起的可能性比就此衰敗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美歐與中國聯手探索太空是雙贏的結果

    中國的航天事業從學習前蘇聯起步,近幾年已經有超過俄羅斯的趨勢。尤其是在載人航天器方面,神舟系列飛船比起幾十年前的聯盟號飛船,無論是在技術先進性,還是在安全可靠程度方面,都大大領先。而美國宇航局則一直擔心自己的先進技術被竊取,拒絕在太空領域與中國開展合作。但是十幾年過去,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基本上掌握了載人航天所需的各大類技術,至少在近地航天領域與美國並不存在明顯的技術代差。在這種情況下,中美歐開展航天領域合作,任何一方能夠佔的便宜已經不算太多了,可以說在一個技術檔次上的三方開展合作已經沒有明顯的障礙了,現在美華人需要解決的主要是思想上的問題。

    太空是人類的未來,但是探索太空耗資巨大,已經不是哪個國家能夠獨立承擔的了。各國在航天領域開展合作,技術交流和互學互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因為這點損失就放棄合作,影響全人類的利益,顯然是非常不理智的。尤其是在2023年以後國際空間站可能要退役,失去空間科研平臺的美國是打算重蹈俄羅斯技術和人才斷檔的覆轍嗎?在宇宙面前人類太過渺小,人類如果在關乎自己命運和未來的問題上都不能達成共識,還要爾虞我詐,確實可悲可嘆!

  • 4 # cnBeta

    雖然在俄羅斯聯盟號(Soyuz)向國際空間站(ISS)發射火箭任務失敗後只過了幾周時間,但看起來距離下一次發射的時間不會太長。日前,NASA局長Jim Bridenstine在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表示,聯盟號預計很快就會恢復發射,原定於12月進行的任務仍在計劃內。

    Bridenstine在會上說道:“在接下來一個半月時間裡,我們將展開數次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發射任務,等到12月,我們將期待我們的機組人員乘坐俄羅斯聯盟號火箭再次發射到國際空間站。我們對(發射失敗)問題有了一個很好很好的瞭解。由於我們已經更好地瞭解了它,所以我們可以自信地再次進行發射。”

    至於因為發射失敗而被迫返回地面的宇航員,Bridenstine指出,儘管發生了不幸的小插曲,但他們仍舊渴望前往太空。“當我們的宇航員和他們(俄羅斯)的宇航員安全返回家園的時候,他們並不高興。他們想要進入ISS,而且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再去一次。我們非常感謝他們的熱情。NASA正在重心調整、我們正在重新規劃、我們正準備再次出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inkada是什麼牌子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