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ogery46196

    永豐塔  又稱梵塔、大佛寺塔。位於鉅野縣城東南隅,南臨人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為麟州大酒店。古“鉅野八景”之一。《鉅野縣誌》載:“永豐塔,傳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經考證,此塔建造年代當為北宋嘉佑年間,距今約千年的歷史。是鉅野古老文明的象徵。   該塔為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據《鉅野縣誌》記載,明初洪水氾濫,鉅野淪湮,塔沒二級。地面現存五級,通高30.3米,一至五級的高度分別為6.3、6.5、4.1、3.9、3米,塔剎6.5米(含寶頂),底部周長40米,上部周長36米。第一級為磚疊挑簷,即用磚疊澀挑出,繼而遞迭收分而成。古樸渾厚,端莊凝重。其他各級皆由華拱兩挑組成上承託簷,交叉盤錯,更顯繁縟玲瓏。每級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券門,明暗有別,或進之為天井,或直通塔內迴廊。塔體各級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底層設有塔心室,由北門可入。室壁鑲嵌6塊宋代佛教石造像,原為大佛寺遺物,1961年維修時嵌入。室內有石臺階可至第二層南門,再沿塔簷繞轉西門,繼而逐層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扶欄四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輝映,朝暉夕霞,古塔倒影,甚為壯觀。這便是著名勝景“梵塔朝暉”。   塔是佛教的建築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稱為“浮屠”,音譯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墳”、“靈廟”之意。所以又稱之為梵塔。塔的建築形式早在東漢明帝時期便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由印度傳入中國,後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亭、臺、樓、閣等古建築的影響,而逐漸演變成具有獨特藝術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塔。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為寺立,或寺因塔設。永豐塔“座落於鉅野縣儒學前大佛寺內”(《鉅野縣誌》),所以又稱大佛寺塔。大佛寺因寺內有丈八大銅佛而得名,原佔地20餘畝,位於永豐塔以東。寺內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參天,遮空蔽日;煙繞霞蔚,暮鼓晨鐘;遊客紛至沓來,香火旺盛,是當時鉅野著名的遊覽勝地。惜寺院今已無存,唯巍峨壯觀的古塔,跨越千年時空,銘記歷史滄桑,留下一串串悲壯、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永豐塔之名源由史籍無考。相傳古大野地勢低窪,諸水集積。常有黑龍作亂於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託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將寶塔分為三截,底部降鄆城,塔身擲鉅野,塔尖落金鄉,分別將黑龍之首、身、尾三處牢牢鎮住。黑龍被降服,洪水退卻,大野澤漸涸,露出良田沃野。因此後人將塔名冠以“永豐”,意謂鎮邪惡,呈祥瑞,以祈年年歲歲五穀豐登。這雖是古老的神話傳說,卻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堅強信念和對幸福美好的嚮往祈盼。   永豐塔累遭無數劫難,嗣經歷代多次重修,方得以儲存。但自晚清以來,戰亂頻仍,國事日非,永豐塔已是千瘡百孔,岌岌可危。新中國成立後,重視加強對古建築的保護工作。1961年,鉅野縣人民委員會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專款對永豐塔進行了搶救性修繕加固。歷經“文革”,又受到人為的嚴重破壞,加之此塔四面環水,風化嚴重,塔身日益傾斜,磚酥脫落,塔頂洞塌。1991年,全縣人民捐資20萬元,對永豐塔進行了全面修繕,歷時半載,梵塔煥然,再現昔日風彩,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鉅野文廟  鉅野文廟位於鉅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鉅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佔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後改作訓導宅.朝隆十八年1753年.鉅野縣知縣朱容極在此建麟州書院,此後經道光,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多次建修葺,書院更具規模,志名遠播.大成殿內祀有孔子,四配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塑像.兩討債列"七十二賢"牌位.整個建築佈局得當,錯落有致,間以蒼松翠柏,形成一處氣勢害寵傳,鬱罩蔥蘢的古建築群.1947年,文廟被廢,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大成殿,殿內塑像亦遭劫難。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基為磚,石混砌,臺基高1.4米,東西長22.3米,南北寬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闊5間,進深3間,重簷九脊歇山式建築.翼角飛翹,綠瓦朱甍,斗拱盤錯,雕樑畫棟.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徑約0.55米.前簷下8根石柱以及後簷端柱為高浮雕二龍戲珠,上綴浮雲,下著波濤,造型生動,雕琢精工.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後廊中間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議郎知鉅野縣事宛平章弘重建:銘文.殿內有硃紅明柱八根,直徑0.5米,下墊鼓形石礎,上擎殿架,梁疊檁穿,勾心鬥角,顯示出高超的建築藝術.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廟大成殿營建,是魯西南現存最完整縣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文廟舊址為糧食部門佔用,大成殿一度曾為糧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對文物保護尤為重視.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瀕臨倒塌的大成殿進行了修繕.1995年,糧所搬遷,復建了大成門,大成殿內恢復了孔子及四配塑像,製作神龕,御匾,香案等附屬設施,殿前築建了月臺.目前,文廟正逐步恢復原有建築.成為人們祭仰先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地和展示鉅野歷史文明的視窗。麒麟臺   位於麒麟鎮陳胡莊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冢,是春秋“西狩獲麟”之麟葬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麟麟臺被夏官屯公社武裝部挖掉邊圍而加高築成打靶臺。現存臺高約4米,東西長48米,南北20米。據1979年普查勘探,測出原遺址東西長73米,南北52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並發現灰坑,出土許多夾砂紅陶殘片、漢代陶片以及蚌殼、動物牙齒等。《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麕身、牛尾、馬蹄,頭上有一肉角,怪而殺之。孔子嘆曰:‘麟也,孰為來哉?’使弟子埋之。是為麒麟冢。麒麟降世,無人識曉,卻被“怪而殺之”。孔子痛惜不已,聯想到自己一生懷才不遇,觸景生悲,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麒麟冢也正因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一方名勝,歷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蹟,或謳歌,或慨嘆,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臺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代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臺留下了膾灸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鉅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敘作鬥書“麒麟冢”三字,刻石立於臺前。天啟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臺勝蹟更加名震四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需要一篇演講稿,主題:當理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