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表現為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自在、緊張、避免與他人接觸以及情感上的社會性抑制。害羞的人不敢與他人對視,當別人對他講話時,他總是在退縮,自己講話的聲音很小,顯得不願與與他人交談。輕度害羞無關緊要,但重度害羞(即社會性焦慮障礙)則可能使人感到壓抑、恐懼、焦慮、抑制和缺乏自尊(Ashcraft&Stein2008)。
1、影響害羞的因素
害羞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從心理因素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首先,害羞的人缺少社交技能,因而缺乏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許多人之所以見人就害羞,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遇到時如何打招呼,或不知道如何主動與他人進行交談,如何才能將談話繼續下去。
害羞的另一個原因是社交焦慮,即在他人面前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特定場合產生這種緊張情緒。比如當你遇到一位對你很有吸引力的女性時,你也許不知說什麼才好,這些都是評價恐懼的典型反應,即害怕自己因為表現不得體而遭到別人的嘲笑或反對,使自己處於尷尬境地。雖然這種恐懼是很常見的,但是害羞的人比一般人更強烈(BJTN)。
第三個問題是害羞者頭腦中自挫偏見(思維的扭曲與失真影響到行為的表現),特別是在社交活動不順利時,他們總是過分責備自己,毫無必要滴自我批評。
2、害羞的情境因素
從情境因素看,害羞通常是由新的、不熟悉的社會情境引起的。一個人在與親朋好友相處時可能顯得無拘無束,但一遇到陌生人就變得害羞。此外,人的害羞強度往往還與禮節,交往物件的社會地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程度以及自己成為注意的焦點等因素有關,比如當一個人發表演講時,一般人都會感到害羞(Larsen&Buss2010)。
在上述情境中,大多數人都會變得謹慎和抑制,但是,害羞者與一般人在人格方面是有差異的。
3、害羞者的人格動力學
在人格動力學方面,一般人都認為,害羞者之所以害羞,是因為他們太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心理學家Cheek和Buss的研究結果卻與此相反,害羞與個體性自我意識無關。個體性自我意識是指對自己的感受、想法及幻想的關注,公眾性自我意識則指對自己作為一名社會成員的關注。 那些公眾性自我意識強的人更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他們總害怕自己說錯話或做錯事。在公共場合,他們覺得別人一眼就是能看穿自己,這種感受會引起焦慮和恐懼,並使他們在社交過程中感到尷尬和無所適從。同時,由於焦慮的作用,害羞者更容易產生對他人反應的錯誤知覺,感到自己在公眾面前表現得愚蠢(Schroeder)。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場合感到焦慮,但是害羞者與一般人在解釋這種焦慮時有著本質的區別。那些害羞的人傾向於把這種社交焦慮解釋為一種持久的人格特質,而一般人則認為自己害羞是由外部情境引起的。換句話說,害羞者的“害羞”成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而一般人認為別人和自己在同樣的環境裡也差不多,都會感到羞怯和怯場。
兩種不同的解釋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自尊,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講,不害羞的人比害羞的人有更強的自尊,因此在社交中有著成功的信心。一旦出現失敗,他們會從外部環境中尋找原因,但害羞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會將社交中的失敗歸咎於自己,沒有信心獲得成功,而且總覺得自己遭到反對。
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表現為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自在、緊張、避免與他人接觸以及情感上的社會性抑制。害羞的人不敢與他人對視,當別人對他講話時,他總是在退縮,自己講話的聲音很小,顯得不願與與他人交談。輕度害羞無關緊要,但重度害羞(即社會性焦慮障礙)則可能使人感到壓抑、恐懼、焦慮、抑制和缺乏自尊(Ashcraft&Stein2008)。
1、影響害羞的因素
害羞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從心理因素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首先,害羞的人缺少社交技能,因而缺乏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許多人之所以見人就害羞,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遇到時如何打招呼,或不知道如何主動與他人進行交談,如何才能將談話繼續下去。
害羞的另一個原因是社交焦慮,即在他人面前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特定場合產生這種緊張情緒。比如當你遇到一位對你很有吸引力的女性時,你也許不知說什麼才好,這些都是評價恐懼的典型反應,即害怕自己因為表現不得體而遭到別人的嘲笑或反對,使自己處於尷尬境地。雖然這種恐懼是很常見的,但是害羞的人比一般人更強烈(BJTN)。
第三個問題是害羞者頭腦中自挫偏見(思維的扭曲與失真影響到行為的表現),特別是在社交活動不順利時,他們總是過分責備自己,毫無必要滴自我批評。
2、害羞的情境因素
從情境因素看,害羞通常是由新的、不熟悉的社會情境引起的。一個人在與親朋好友相處時可能顯得無拘無束,但一遇到陌生人就變得害羞。此外,人的害羞強度往往還與禮節,交往物件的社會地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程度以及自己成為注意的焦點等因素有關,比如當一個人發表演講時,一般人都會感到害羞(Larsen&Buss2010)。
在上述情境中,大多數人都會變得謹慎和抑制,但是,害羞者與一般人在人格方面是有差異的。
3、害羞者的人格動力學
在人格動力學方面,一般人都認為,害羞者之所以害羞,是因為他們太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心理學家Cheek和Buss的研究結果卻與此相反,害羞與個體性自我意識無關。個體性自我意識是指對自己的感受、想法及幻想的關注,公眾性自我意識則指對自己作為一名社會成員的關注。 那些公眾性自我意識強的人更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他們總害怕自己說錯話或做錯事。在公共場合,他們覺得別人一眼就是能看穿自己,這種感受會引起焦慮和恐懼,並使他們在社交過程中感到尷尬和無所適從。同時,由於焦慮的作用,害羞者更容易產生對他人反應的錯誤知覺,感到自己在公眾面前表現得愚蠢(Schroeder)。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場合感到焦慮,但是害羞者與一般人在解釋這種焦慮時有著本質的區別。那些害羞的人傾向於把這種社交焦慮解釋為一種持久的人格特質,而一般人則認為自己害羞是由外部情境引起的。換句話說,害羞者的“害羞”成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而一般人認為別人和自己在同樣的環境裡也差不多,都會感到羞怯和怯場。
兩種不同的解釋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自尊,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講,不害羞的人比害羞的人有更強的自尊,因此在社交中有著成功的信心。一旦出現失敗,他們會從外部環境中尋找原因,但害羞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會將社交中的失敗歸咎於自己,沒有信心獲得成功,而且總覺得自己遭到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