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41197769170

    一、二等水準與三、四等水準採用的水準儀及水準尺不一樣,讀數的方法也不一樣的。

    以四等水準測量為例說明。

    假設三個水準點的為A、B、C,可以從任一個水準點開始測量,我們就從A點開始吧:

    (1)一把水準尺在A點上豎直(看水準氣泡,使其居中),水準儀擺設在適當的位置,其與A尺(此時稱為後尺)的距離需要符合過分要求,目前的國家規範為:對於DS3型水準儀不能超過100m,對於DS1及DS05型水準儀不能超過150m。如果採用普通紅黑麵水準尺,先讀黑麵的上絲和下絲,就可以計算出視距,然後讀黑麵中絲,接著讀紅面的中絲。讀完後記錄者應馬上計算視距及檢核資料,以上讀數之間存在以下關係:(上絲+下絲)/2=中絲,第三位對的上就行,黑麵中絲+4687(或4787,一對水準尺中,有一把是4687,另一把是4787)=紅面中絲,這個數一般不相等,規範規定四等水準不能超過3。

    (2)另一把水準尺在往下一個需要測量的控制點的線路上豎直(尺墊先在地上固定,水準尺放在尺墊上),這把尺此時稱為前尺,前尺視距與後尺視距之差不能超過3m。

    讀數的順序與後尺的一樣,讀完後除了計算以上的資料外,還需要計算:(a)後尺視距與前尺視距的差=後尺視距-前尺視距,如果這個數超過3m,則前尺需要前後移動,視距差為負數時,說明前尺視距長了,需要往回移動,反之往前移動,重新擺好前尺後,重新前尺讀數,之前的前尺讀數作廢(如果記錄者速度快,當發現前後視距超限時就會馬上告訴觀測者沒必要讀中絲了,移動後再說)。(b)黑麵高差=後尺黑麵中絲-前尺黑麵高差,(c)紅面高差=後尺紅面中絲-前尺紅面高差,理論上b-c±100=0,但實際上往往不相等,差數不能超過5。之前的“前尺黑麵中絲+4687(或4787)-前尺紅面中絲”得到一個數,“後尺黑麵中絲+4787(或4687)-後尺紅面中絲”又有一個數,這兩個數相減一定等於b-c±100,否則計算有誤。(d)本站的最終高差=黑麵高差-(b-c±100)/2。

    這就完成一個測站的觀測。

    (3)前尺不動(千萬記住),水準儀與後尺往前移動,儀器跑到前尺之前(不能超過最長視距規定,此時,之前的前尺變成後尺),之前的後尺跑到儀器之前擺好(到水準儀的距離要與水準儀與另一把尺的距離相等)。

    讀數的順利與前一站的一樣,先讀後尺。大部分的計算都跟之前的一樣,不過,除了第一站之外,其它站還要計算一個數:前後視距積累差=上一站的積累差+本站的前後視距差,這個數按目前的國家規範不能超過10m。實際上,第一站也是有積累差的,只不過它的積累差就等於前後視之差。

    (4)重複(3)的步驟,直到前尺到達下一個待定高程點(假設B點)。

    需要注意的是,兩個控制點之間的站數一定要是偶數。

    把這個測段的所有測站的高差加起來就是測段高差,即A到B的高差。B到C、C到A的高差測量方法與上面的一樣。

    一般情況下,除了統計測段高差外,還要計算測段的路線長度,把該測段的所有視距相加就是本測段的路線長度。路線長度用於平差時定權及統計工作量。

    做一、二等水準,儀器的操作及讀數比較三、四等的複雜一些,這裡就不介紹了。

    如果採用電子水準儀及條碼水準尺,就變得非常簡單方便,所有計算都由儀器自動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硝化細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