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意思是【(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樂府·行路難》第六句,其全文如下: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註釋】這兩句還是寫李斯。《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譯文】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采薇而食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麼要隱居清高自比雲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後不自行隱退都死於非命伍子胥被吳王棄於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鑑賞】此篇純言退意,與第一篇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此篇用典頻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透過對古人的評論表達出至為複雜的心情。首先對許由、伯夷與叔齊的棄世提出非議,可見前兩首所說的“濟滄海”“歸去來”並非心甘情願;可是,接著又對伍員、屈原、陸機、李斯之殞身政治表示不滿。棄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濟世又深感世情險惡,兩邊都不是他原意選擇的出路。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行路難”才有別於鮑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劇性。不用說,詩中引用歷史教訓也出於現實感受。如果說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宮廷的腐敗,此首則在揭露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兩方面都是詩人在長安宮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辭官的理由。最後他對及時身退的張翰表示讚賞,正如前兩首的結尾一樣,不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強自寬解,也是對現實表示抗議的激憤之詞。“且樂生前一杯酒”,猶如“直掛雲帆濟滄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憂憤的兩大法寶。但他還說過“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舉杯消愁愁更愁”,無論仙與酒都無濟於事,原因就在於他的人生態度始終是積極的。這種執著於現實人生的積極態度,既是李白悲劇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詩歌永恆生命力之所在。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意思是【(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樂府·行路難》第六句,其全文如下: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註釋】這兩句還是寫李斯。《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譯文】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采薇而食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麼要隱居清高自比雲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後不自行隱退都死於非命伍子胥被吳王棄於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鑑賞】此篇純言退意,與第一篇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此篇用典頻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透過對古人的評論表達出至為複雜的心情。首先對許由、伯夷與叔齊的棄世提出非議,可見前兩首所說的“濟滄海”“歸去來”並非心甘情願;可是,接著又對伍員、屈原、陸機、李斯之殞身政治表示不滿。棄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濟世又深感世情險惡,兩邊都不是他原意選擇的出路。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行路難”才有別於鮑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劇性。不用說,詩中引用歷史教訓也出於現實感受。如果說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宮廷的腐敗,此首則在揭露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兩方面都是詩人在長安宮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辭官的理由。最後他對及時身退的張翰表示讚賞,正如前兩首的結尾一樣,不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強自寬解,也是對現實表示抗議的激憤之詞。“且樂生前一杯酒”,猶如“直掛雲帆濟滄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憂憤的兩大法寶。但他還說過“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舉杯消愁愁更愁”,無論仙與酒都無濟於事,原因就在於他的人生態度始終是積極的。這種執著於現實人生的積極態度,既是李白悲劇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詩歌永恆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