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呆呆與寶寶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

    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

    擴充套件資料: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作者

    沈復(1763—1825),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

    與妻子陳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願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但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妻死後,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作品版本

    聞尊閣板《浮生六記》是最早的鉛印板,有楊引傳序和“尊聞閣王”王韜跋。楊引傳序言中說“六記已缺其二”。王韜曾說少時(1847年前)曾讀過這本書,可惜沒有抄寫副本,流亡香港時,常常懷念它。王韜在1877年為尊聞閣版所寫的的跋中沒有說少時曾見過全本。

    1936年林語堂將《浮生六記》四篇翻譯成英文,分期連載於《天下》月刊。後來又出版漢英對照單行本,並作長序言。林語堂在序言中寫道“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還猜想“在蘇州家藏或舊書鋪一定還有一本全本”。

    過後不久蘇州冷攤上便來出現“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實為後人偽作。

    仍有不少遺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人之下》:金睛、神瑩內斂、大羅洞觀三者之間有什麼秘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