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閆廣鑫

    何止是有意簡直是故意的

    1、《淮陰侯列傳》中說什麼劉邦對還是基層軍官的韓信封臺拜將,歷史上封臺拜將的那個人其實是韓王信,並非韓信,而這次封臺拜將的目的也是一場政治作秀,因為項羽在彭城幹掉了韓王成。

    當時的韓信就是蕭何手底下的一個小官,劉邦怎麼可能將他一下子拔高到大將軍的地位呢?以呂澤為首的外戚派怎麼想?以曹參為首的沛縣幫會怎麼想?劉邦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頂級軍事戰略家,這種幼稚的行為劉邦是不會辦的。

    為了拔高韓信,編出這麼一段故事,司馬遷有何目的?

    劉邦

    2、《項羽本紀》中描繪的彭城之戰絕對有問題!彭城之戰劉邦絕對是輸了,這個沒跑的,但是真的像司馬遷說的輸的那麼慘嗎?如果真的輸的那麼慘,我想問一句,為什麼沒有記載劉邦手底下有大將被殺呢?劉邦手下以呂澤為首的宗親、曹參為首的沛縣幫和異姓王那幫人都沒有被殺,所以彭城之戰劉邦50萬人肯定沒有,有個幾萬就不錯了,為了捧項羽,司馬遷也真的是拼了。

    3、韓信征討魏國,真正決定戰爭勝負得很有可能是曹參,而在齊國暴揍龍且的很可能不是韓信,是曹參,曹參名義上屬於韓信指揮,其實是劉邦放在韓信旁邊的尚方寶劍。因為除了宗親和沛縣幫,其實人劉邦從來沒有百分百的信任,另外還有灌英的那一萬精銳騎兵應該和曹參的作用相似。

    4、我們看看劉邦是如何玩死韓信的?韓信要假齊王,劉邦為了穩住他直接封了韓信真齊王,讓韓信過來收拾項羽,項羽嗝屁以後,劉邦立刻讓韓信從齊國滾蛋,去當楚王;韓信在楚王的位子上屁股還做熱乎,劉邦趁著韓信在楚地根基不穩,立刻把他抓到長安貶為淮陰侯。從始至終,韓信被劉邦哄得樂呵呵,玩得也是很懵逼。韓信在劉邦面前基本上就是一個小學生,毫無還手之力。

  • 2 # 臥牛說歷史

    項羽打章邯的時候。

    劉邦一路向西,真的都是秦朝擺空城呢?

    司馬遷不寫過程,只寫結果,就是為了弱化劉邦。

    劉邦打不過項羽不假,但僅僅是正面戰場上。

    漢朝的異姓王,都是劉邦領兵滅掉的。

    英布造反,其他人都勸他:別玩了,找死呢!

    英布大咧咧地說:皇帝已經老了,諸將我只怕韓信、彭越,但他倆已經死了,其他人不足為慮!

    結果,劉邦來了,還贏了!

    在英布眼裡,劉邦至少也是和韓信、彭越一級的。

    韓信也說,他將兵,劉邦將將。

    放到現代,就是太祖將將,彭總攻堅。

  • 3 # 東方紅2020號

    文人常規操作,對劉邦的勝利一筆帶過,對劉邦的小敗大書特書,對項羽的大失敗輕描淡寫 小勝利大書特書,垓下之戰就很典型。

  • 4 # 詩詞生活日記

    劉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個只會問“為之奈何”的人,根本不算有什麼軍事才能。

    劉邦出身於社會中下層,起兵反秦前不過就是個芝麻綠豆大的泗水亭長而已,自然沒有說過什麼正規的軍事教育。如果說劉邦有一點軍事才能的話,也是起兵反秦後逐漸學習得來的。

    劉邦的軍事生涯大體上可以分成五個階段:一是沛縣起兵到投奔項梁;二是進攻關中;三是平定三秦;四是與項羽的滎陽鏖戰;五是登基後消滅諸侯王。而劉邦的軍事才能在這五個階段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在沛縣起兵到投奔項梁的階段,劉邦無軍事才能可言,連雍齒都啃不動。但在進攻關中的階段,率領偏師的劉邦連續擊敗秦軍,在藍田殲滅了秦朝最後一支主力部隊,這個戰績在秦末僅次於項羽。

    平定三秦的總指揮算是韓信,劉邦的表現並不突出。而在滎陽鏖戰的階段,劉邦雖然在野戰中屢敗於項羽,但卻擊敗了項羽之外的楚軍大將。正因為劉邦把項羽牢牢地拖在了滎陽,韓信才能順利地經略北方。

    等到了消滅諸侯王的階段,劉邦的表現就完全稱得上是“威加海內”了,所有造反的諸侯王都不是劉邦的對手。哪怕是“白登之圍”,劉邦在戰場上也算是與匈奴打個平手,比宋朝、明朝的某些皇帝強多了。

    綜合來講,韓信對劉邦“陛下不過能將十萬”的評價算是比較準確的。可以說在秦末漢初,劉邦的軍事才能也就比項羽和韓信差,超過英布、章邯等人,算是能排進當時天下前列的優秀軍事家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實表現了他的漸進的軍事才能,絕無有意貶低的意思。

  • 5 # 關天越

    帝王只要能御將,並得天下就有軍事才能!正如韓信與劉邦的對對話,當韓信說自己統兵“多多益善!"時,覺得失言,奉稱劉邦能“統將!”就說明這個道理!

  • 6 # 張言好書畫

    司馬遷並沒有惡意貶低劉邦軍事才能,劉邦在高祖本紀中表現的軍事才能並不差,以為劉邦軍事才能差是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給人們的直覺而已!

    我們在讀史記時,可以發現漢初有三個軍事家,就是項羽、韓信、劉邦,有三大名將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韓信、彭越都是被劉邦用計擒殺,而英布則是被劉邦帶兵戰場上擊敗,足可見劉邦有相當厲害的軍事才能!

    起初,劉邦在沛縣只是一個亭長,蕭何、曹參等人都比他地位高,殺了沛縣縣令後只有劉邦敢挑頭拉起幾千人的隊伍,蕭何、曹參、樊噲等輩追隨劉邦,說明劉邦並非等閒之輩,劉邦帶人投靠項梁後項梁給了他五千兵馬,項梁能給劉邦五千兵馬肯定是認可劉邦有帶兵能力,否則是不會讓一個不會發仗的人帶兵!

    開始時劉邦只是硬攻,被秦軍擊敗,在留地遇到張良後,張良給劉邦講兵法,劉邦天姿聰慧,一聽就懂,所以就有了軍事謀略,項羽死後與項羽分兵,劉邦在想良輔佐下過武關,一路擊敗秦軍,斬關奪隘,先入咸陽,鴻門宴後又出巴蜀,韓信定三秦,劉邦則出關東征,一路所向披靡,收五路諸侯兵馬攻克項羽老巢彭城,項羽率三萬騎兵大敗聯軍,從此後劉邦就與項羽數年相爭,負少勝多,但是要看到在劉邦的策略下,項羽地盤與兵馬越大越少,劉邦的地盤與兵馬越來越多,項羽取得了戰術勝利,劉邦取得了戰略勝利!

    在垓下之戰消滅項羽後,劉邦的對手就是各路異姓諸侯王,用陳平之計擒拿韓信,用呂后烹殺彭越,親自出徵平叛陳豨、英布都獲得勝利,白登之圍用計逃脫,縱觀劉邦一生記載,敗基本上都是拜項羽所賜,項羽是個軍事奇才,其他人大都不是劉邦對手,這是司馬遷明明白白記載的,所以司馬遷並沒有刻意寫低劉邦的軍事才能!

  • 7 # 小太拾

    劉邦軍事才能並沒那麼高,只是馭人有一套,畢竟手下能人將才太多,最明顯的白登之圍中劉邦沒有了當初打天下那些人後,一直束手無措就能看出軍事才能高低了。

    司馬遷乃漢朝史官,尤其寫漢史,自己的高祖皇帝,寧吹不貶,可不敢馬虎的,除非不要命了。

  • 8 # 大白白野

    不能。

    司馬遷寫劉邦還是很客觀的,劉邦軍事行動寫的很詳細,劉邦也是軍事家,納諫如流,避實擊虛攻入秦國都咸陽很成功。跟項羽作戰屢敗屢戰,也把項羽纏住了。項羽是著名軍事家,力能扛鼎,驍勇善戰,是兵形式代表人物。劉邦能成功纏住項羽就是不簡單,為最終戰勝項羽贏得時間和空間。

    劉邦用計擒獲韓信、彭越,打敗英布叛亂。這三人是漢初三大名將。

    劉邦軍事能力不一般

  • 9 # 哀公問宰我

    確實貶低了劉邦!!事實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軍事指揮是劉邦,仔細看一看劉邦的歷史,你會劉邦打仗很厲害。

    韓信登上歷史舞臺還在後面,而且讓韓信去經略項羽側後方、讓英布打擊項羽的腹部,也都是劉邦的主意。

    後來滅英布、平陳烯都是劉邦親手做的。英布那麼厲害的人,輕而易舉被劉邦平定了。劉邦怎麼可能打仗不行?

  • 10 # 狐筆春秋

    題主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縱觀二十四朝的開國之君,除了劉邦無一不是資兼文武的天縱之才。其實想想也對,能夠在群雄逐鹿的滾滾洪流之中脫穎而出,進而撥亂反正的又怎麼會是“武功”泛泛之輩呢?但遍觀《史記》和《漢書》,這位奠定大漢四百年國祚的漢高帝在軍事上的表現卻平平無奇。這就不得不令人失望感嘆,進而懷疑是不是司馬遷為突出項羽而有意低估了劉邦的軍事才能?那事實真是如此嗎?在我看來,作為頗具良史之才的司馬遷不僅沒有低估劉邦的軍事才能。反而在抑揚對比之中對其進行了無比熱烈的歌頌。

    一: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與政治鬥爭相比簡直微末至極

    “任何陰謀詭計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都不堪一擊”。這是就雙方實力相差懸殊而言的。但在軍事實力相對均衡或者沒有完全失衡的情況下,決定勝負的往往不是戰爭本身,而是雙方領袖的領導藝術。楚漢相爭的最終結局則恰是這一理論的完美註腳。

    在項羽率五諸侯軍馳騁入關,誅贏秦氏,燒阿房宮的時侯,又有誰會料到這個破滅暴秦如掃草芥的天下霸主最終會失去天下?而細觀劉項相爭的全過程,無論是項氏的由盛轉衰以至於烏江自刎;還是劉邦的由弱而強並有天下。箇中起著決定作用的絕不是橫戈躍馬、叱吒無敵的蓋世武功,而是綿綿密密、不絕如縷的鬥爭智慧。換言之,項羽之敗,不是敗在武力不如,而是因為智略不足。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這個傳統的國度,人們對於智謀的崇拜遠遠強於武功。不管是老子的“必欲取之,姑先與之”;孔子的“暴虎馮河,吾不與也。”還是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都明白無誤地昭示著先輩們的智謀崇拜。而劉項之爭,歸根結底恰就是“智謀”和“武功”的較量。其最終的結局則再次完美證明先輩的智慧洞達。

    二:劉邦的獨家秘笈——出神入化的用人之道

    領導的能力往往不在於領導本人的實力,而恰恰體現在他的用人之道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漢高帝劉邦是歷代君王中最實至名歸的用人大師。

    遊俠出身的劉邦不僅深知民生多艱,而且亦頗有豪俠的氣概,慷慨大氣、豪放不羈的行事作風使得不過區區亭長之職的他備受領導的賞識和同事的愛戴。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人情味兒是出生貴族,享受貴族教育而於社會嚴重脫節的項羽所不具備的。

    蘇秦說“人生世上,權勢祿位,何可忽乎哉?”這種實實在在的利益計較, 想必也只有這個混跡於市井,崛起於底層的貧民皇帝劉邦知道吧。不然他又如何能達到吸引人才,集聚賢能,三教九流,凡有尺寸之所長皆為我所用的境界呢?無論是對張良的交之以心,對蕭何的用人不疑,對韓信的解衣推飯;還是對彭越的許諾封王,對英布的威逼利誘,對各諸侯王的投其所好。當真是“縱橫捭闔,因地制宜,慧眼獨具,變化莫測。”試問,任誰在面對劉邦這樣的對手時都要膽戰心驚,更何況是志大才疏,粗狂豪邁的楚霸王項羽呢?

    豐富的人生閱歷,練達的世故人情,睿智的識人之能和用人之道,無論是哪一條,都是血性之勇的項羽所無可匹敵也難以匹敵的,可以說,項羽之敗於劉邦,實在不冤。

    三:劉邦的制勝之道——人才興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往今來多少明君賢象都不由自主地倒在這八個大字之上。但唯獨這中年創業的劉邦卻不僅沒有沉醉於“諾大家業”,反而以更加理智而冷靜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事業。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劉邦在建國之後回到故里沛縣時所吟詠的句子,更是其流傳於世的為數不多的經典。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看這幾句話,我們就會發現,此時業已創下蓋世偉業的劉邦,他的內心不僅沒有功成名就之後的洋洋自得,反而洋溢著無盡的寂寞和焦慮。這種矛盾而焦灼的心態始終困擾著他人生的最後幾年。其中對典型 的例項就是“易置太子”之事。

    其實,我們應該承認,太史公所謂的“以如意類己而屢欲易置之”的說法是站不牢的,因為在《本紀》中還有一句對太子劉盈“仁弱”的評價。換言之,劉邦之所以想要更換太子首先是因為劉盈仁弱不足以駕馭群臣,然後才是因為劉如意類己,想要讓他取而代之。而在確定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志後,果決的劉邦隨即開始大肆誅戮功臣勳貴,甚至還立下“白馬之誓”來作為保險手段。而在其臨終之際,更是一度想要斬殺連襟樊噲來削弱呂氏的實力。諸般措置不僅可以看出劉邦的政治手段,之後的時勢變化更是可以驗證他的政治遠見。如此人物,項羽能是他的對手嗎?

    綜上所述,司馬遷根本沒有低估劉邦的軍事才能,因為劉邦本身就是不是一個戰鬥性軍事領袖,他是一個謀略性的政治領袖。這樣的人,他的光芒就像是當空的皓月,豈是想遮蓋就能遮蓋掉的?

  • 11 # AA時光

    我來回答。

    西漢的劉向、東漢的班固稱《史記》“不虛美,不隱惡”。 這二人基本上就是從司馬遷對劉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結論。不虛美,就是司馬遷對劉邦的讚譽,都有大量的事實為依據;不隱惡,就是司馬遷雖然推崇劉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對其存在的缺點予以迴避隱yi瞞。

    小編認為司馬遷是一位嚴謹、客觀的史學家,他並沒有刻意寫低劉邦的軍事才能。實際從司馬遷筆下,很容易發現劉邦的三大優點。一是雄才大略,有智謀,有遠見;二是能用人,尤其是能駕馭人;三是頭腦靈活,聰明絕頂,隨機應變能力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就連司馬遷自己都親口讚揚劉邦:“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按司馬遷意思,原來劉邦的功績是使自周王朝東遷後動盪了幾百年的社會生活復歸於正常,這樣的功績,他當然在《秦楚之際月表序》中有用大聖來形容劉邦。

    其實,司馬遷的結論也並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吸收了劉邦時期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從總體上作出的。劉邦去世後,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我們今天熟悉的撥亂反正一詞,其就是源自於劉邦。

    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劉邦的評價是根據對歷史、對人民的貢獻而言的,是針對周王朝東遷後數百年天下戰亂不止,人民流離失所,終因漢興而獲安定的結果而得出的。那麼,一個平民的劉邦為什麼能取得如此成功?

    一般講一個人軍事能力分為戰略能力和戰術能力。戰略能力,看的是大局觀,決心,果斷。戰術能力,就是實際的指揮能力,參謀能力。

    一、劉邦的戰略能力很高,他比項羽要高。

    1、三秦之戰發動的時間恰到好處。項羽分封完諸侯回到楚國,此時齊國的田氏殺死了項羽封的三齊王,舉兵反楚。在此情況下,項羽有心攻打齊國,但又怕劉邦東進,就在項羽舉棋不定的情況下,僅憑著張良的一封書信,就讓項羽放鬆了對劉邦的戒備,帶兵去了齊國。身在漢中的劉邦獲知項羽的去向,立即發動了三秦之戰,一舉取得了關中之地。而後便帶兵出關,並奪取項羽半個天下的地盤,足以見得劉邦的大局觀以及他的果敢善斷。

    2、彭城之戰失敗後,劉邦退守滎陽、成皋一線。在楚強漢弱的情況下,劉邦的戰略能力又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劉幫派隨何勸反了英布後,便在項羽都城邊上擺出三支棋眼,讓英布英布、彭越、呂澤三人牢牢拖住項羽半年之久,使得強大的項羽不能西進。而此時劉邦卻是用這段寶貴的時間,佈置滎陽、成皋防線,抽出自己主力部隊交給韓信,解決威脅漢軍防線的魏、趙、燕國。反觀項羽,由於他的戰略能力遠遠低於他的戰術能力,經常讓劉邦調動的在滎陽和彭城之間來回跑,致使一副好牌叫他打得稀巴爛,最後失敗。

    二、劉邦的戰術能力也很強。

    在整個楚漢戰爭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劉邦帶著少數部隊在滎陽一帶,與項羽大軍死纏亂打,雖然是讓項羽打得差點丟過好幾回命,但正是劉邦利用合理的戰術,有強大的決心,拖住項羽打兩年時間。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中,韓信才得以帶著漢軍主力,不受楚軍干擾的情況下,平滅趙魏燕齊四國。人們可以從史料中獲知,整個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沒有一次單獨和項羽較量過;英布很能打,他抗擊楚軍(沒項羽)進攻才堅持了半年,弄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彭越也很能打,但見著項羽了,也能玩游擊戰;也只有劉邦單獨和項羽面對面的對抗歷盡兩年。雖然不能說劉邦的戰術能力高於項羽,韓信,但至少說劉邦的戰術能力是比較強的。

    綜上所述,劉邦的綜合軍事能力是很強的,這也是從司馬遷的筆觸中可以隨處體現的。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劉邦的軍事能力是司馬遷寫低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劉邦評價取勝時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因此就有人片面地認為,劉邦的取勝全是他會用人,而他只剩下被項羽追著跑了。殊不知,會用將,能在許多建議中選擇正確的建議,並堅定地實施,不正是一個統帥的軍事能力體現嗎?

    二是一些人們認為劉邦是小混混,無賴、大老粗,沒本事,憑運氣。帶著這樣的觀點,以先入為主的邏輯去學習司馬遷的史作,那隻能記住司馬遷的“不隱惡”,忽略了“不虛美”。

    t

  • 12 # 河東來

    不是,劉邦的才能主要是“無賴主義”、“流氓習氣”或者說“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現代的學者李宗吾稱之為《厚黑學》當中的“臉皮厚學問”,現代學者稱之為“流氓加精英”的社會潮流,流氓習氣,貴族學問,他們都是可以取得天下的利器,劉邦開始嶄露頭角,就是因為他的臉皮夠厚,項羽要殺他的父親,他可以大方的要求“分一杯羹”,項羽追殺他,他為了怕跑不快,兩次將一同逃難的漢惠帝、魯元公主拋棄,項羽抓了他的妻子呂雉,他並不放棄抓緊機會組建後宮,典型的可以“無父無子無女無妻”的角色,這種“帝王之道”,是前所未有的,是古代的“民主之道”,明顯與司馬遷這個道家史官的價值觀不同,司馬遷為兵家貴族李陵據理力爭,被其後人漢武帝實施腐刑,從而使後世史官淪為“天子門生”,再也無法獨立監督帝王,造成“無君無臣”的局面,也使李陵有家歸不得,滿門被抄斬,最後流落西域,其後人構成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主導民族。

  • 13 # 黑暗血緣

    確實寫低了,天下間得國最快者就是劉邦了從起事到稱帝太快了,簡直就是天選者!但他輸掉了漢兇戰爭,結果被定在了恥辱柱上!結果全國上下,包括劉家人自己都在心裡罵劉邦垃圾!因為確實拉誇!搞的和親幾十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一些像交口稱讚、聞名遐邇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