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井上熊123

    首先要說明的是,目前在科學界所有關於記憶形成和儲存機制的問題都是沒有被很好地回答。由於充斥著經驗主義、牽強附會的特性,逐漸被科學界摒棄。目前我們有描述記憶形成、儲存的模型,但是還不能從根本上去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這個回答僅僅從現有的模型出發,去儘可能地解釋該問題。

    問題描述

    嬰幼兒時期記憶的丟失,被稱為幼兒期遺忘。最早由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描述和定義,並提出模型:

    當我們談論幼兒期遺忘時,我們談論的是長期記憶的丟失,而不是短期記憶,(短期記憶顧名思義,是大腦短期儲存的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應,具有短期性和易遺忘性),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之間有著明顯的機制差異,我們在這裡不做具體闡述。一般人在成人階段,不會記得2-4歲之前的任何事情,而且十歲之前的記憶,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湮沒。相對的,在兒童階段,我們很可能會記得幾歲時候的一些事情。

    腦部發育

    1、幼兒時期,人腦處在快速發育的階段,我們腦部的體積在快速增加這種增加不僅體現在整體上的腦容易,還體現在大腦皮層、小腦和邊緣系統以及腦幹組織的快速增加和發育。(如下圖)

    2、腦部的白質發育變化非常明顯,白質部分主要對應神經纖維束和包裹在其外部的髓鞘,是連線腦部各個區域的訊號導線。說明人在剛出生的一段時間,腦部各個區域之間的聯絡還沒有很好地形成/建立。而且,灰質體積比白質體積變化更明顯,說明在剛出生一段時間的發育過程中,神經細胞還處在迅速的形成和發育之中。

    3、在嬰幼兒階段,腦部的結構還沒有成型,關於長期記憶的海馬體和杏仁核還處在發育過程中。我們儲存長期記憶的載體(杏仁核、海馬體)還處在快速的變化,而且功能不夠完善。我們關於記憶機制的腦部各個區域之間的連線,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早期的連線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就被破壞了,記憶因此也喪失了。

    視覺談論到長期記憶,不得不提到所記憶的內容。在長期記憶的內容中,視覺佔有很大的成分。而對嬰幼兒來說,他們看到的世界跟成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不能以為然地在嬰兒身上期待我們在成人中所看到的視覺反應。

    嬰兒眼睛的分辨能力在最初的十個月又是一個快速的上升階段,在幾個月的時候,嬰兒甚至都不能看清眼前的物體。此外,嬰兒對顏色的感知也是與成人不同的,其對空間頻率的感知像是一個低通濾波器,而成人的更像是一個帶通濾波器。

    嬰兒看到的世界並不清晰,而且也不色彩斑斕:在視覺資訊不清晰、不準確的情況下,我們是不能指望有清晰的記憶的。

    語言在嬰兒階段,一歲以前基本沒有語言能力[9]。在沒有語言/語言能力缺乏的時期,我們對記憶的編碼會遇到困難。對於長期記憶,我們需要經常的回憶才能保持特定的記憶或者強化,而語言編碼在回憶中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意識由於腦皮層還沒有成熟,嬰兒的行為主要受皮層下組織的驅動。這時他對任何身體的需求都是直接表現出來的。他對周圍世界中事情的參與度很低,更像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隔岸觀火跟身臨其境畢竟不同,我們在旁觀的情況下對事情的記憶,顯然沒有參與其中來得好,這也是為什麼兒童時期容易出現記憶真空的又一推論。

  • 2 # 力至

    在嬰兒階段,-歲以前基本沒有語言能力[9]。在沒有語言/語言能力缺乏的時期,我們對記憶的編碼會遇到困難。對於長期記憶,我們需要經常的回憶才能保持特定的記憶或者強化,而語言編碼在回憶中是非常重要的的。

    嬰幼兒時期記憶的丟失,被稱為infantile amnesia或者childhood amnesia,即幼兒期遺忘。最早由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描述和定義,並提出模型[1]。 但是弗洛伊德對該現象的解釋模型,跟其他弗洛伊德的理論-樣,由於充斥著經驗主義、牽強附會的特性,逐漸被科學界摒棄。當我們談論幼兒期遺忘時,我們談論的是長期記憶(Long Time Memory, LTM)的丟失,而不是短期記憶(Short Time Memory, STM),LTM與STM之間有著明顯的機制差異。-般人在成人階段,不會記得2-4歲之前的任何事情,而且十歲 之前的記憶,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湮沒[2]。相對的,在兒童階段,我們很可能會記得幾歲時候的一-些事情。腦部發育

    幼兒時期,人腦處在快速發育的階段,上圖是關於 幼兒腦部的MRI影像[3],在發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1.腦部的體積在增加(上圖中第一行)

    這種增加不僅體現在整體上的腦容易,還體現在腦皮層、小腦和邊緣系統以及腦幹組織(上圖)[4]2.腦部的白質發育變化非常的明顯(第二張圖第二行,影象中亮黃色部分), 白質部分主要對應神經纖維束和包裹在其外部的髓鞘,是連線腦部各個區域的訊號導線。說明人在剛出生的-段時間,腦部各個區域之間的聯絡還沒有很好地形成/建立。

    而且,灰質體積比白紙體積變化更明顯,說明在剛出生一段時間的發育過程中, 神經細胞還處在迅速的形成/發育之中。在嬰幼兒階段,腦部的結構還沒有成型,關於長期記憶的海馬體和杏仁核還處在發育過程中。我們儲存長期記憶的載體(杏仁核、海馬體)還處在快速的變化,而且功能不夠完善。我們關於記憶機制的腦部各個區域之間的連線,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早期的連線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就被破壞了,記憶因此也喪失了[5]。.視覺談論到長期記憶,不得不提到所記憶的內容。在長期記憶的內容中,視覺佔有很大的成分。而對嬰幼兒來說,他們看到的世界跟成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不能以為然的在嬰兒身_上期待我們在成人中所看到的視覺反應[6]。

    自我意識由於腦皮層還沒有成熟,幼兒時期的行為主要受皮層下組織的驅動。這時他對任何身體的需求都是直接表現出來的。因此嬰兒時期還不能透過鏡子測試[10]。他對周圍世界中事情的參與度很低,更像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隔岸觀火跟身臨其境畢竟不同,在旁觀的情況下對事情的記憶,顯然沒有參與其中來的好,這也是為什麼提倡沉浸式學習的原因。

  • 3 # 小進哥13

    胡說八道,我記得一歲以後的事,我外婆在我兩歲後不久就突然去世了,我有很多外婆照顧我的記憶,包括蹣跚學步的少許記憶

  • 4 # 我是牧羊犬它爸戰狼

    我3歲的事都能記起來好多,反正我記憶力很好,到現在想忘記小時候的事都難,5歲那年還夢到去世的姥姥穿著生前的衣服拄著柺杖慢慢從門外向我床邊走過來,她還笑著伸出手想抱我,結果我剛伸出手就被婆婆給抓住了,她開啟燈問我幹嘛?我就哭了。這件事記憶猶新,還有5歲被釘子扎穿腳打針了,還有3歲把屎尿拉床上了我爸媽醒了沒罵我就一直笑。6歲跟發小到池塘捉青蛙用炮竹炸屎,還玩各種遊戲。飛機房,打飆,談珠坨,丟沙包,電房,玩過家家,捉迷藏等等。還有各種動畫片,那時候真的很快樂,一個村的一起放學做完作業就黏在一起,哎可惜了。小時候的記憶深刻,背課文也是很輕鬆,所以不存在什麼七歲前空白,那也是少數人這樣,如果你要說什麼未解之謎外星人之類的其實我也信這些,但是和記憶空白真沒多大關係,不過謝謝你讓我又對童年時光回憶了一下,很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漢語常用字詞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