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有云: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一句,歷來都斷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譯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這似乎已成定論。 但這個傳統的解釋與上下文不能連貫。因為《論語》一書,並非雜亂無章。《述而》一章,重在記述孔子學而不厭的治學精神。讓我們來共同看看“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的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應是: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出來。孔子知道後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是用功學習時便忘記吃飯,以至於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夫子又說:“其實,我並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說到這裡,夫子停止不說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響了凝神思考。過了一會兒,夫子才說:“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個人,那麼,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長處加以學習,我看到他的缺點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從原文的前後看,“子不語怪力亂神”七字,應該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亦即“孔子不說話了,惟恐用力分散影響集中精神。”如此解釋,文通字順,語意連貫,符合孔子之為人,也頗符合其時的語境。 孔子的年代離現在太久遠了,由於文字含義在歷史上的變化,導致他老人家說的話言簡意賅但又頗為費解。李敖先生也曾對論語中的兩處傳統解釋提出過異議: 《論語·鄉黨第十》: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句話裡“不問馬”的“不”字,李敖解釋為“後”,也就是“先問人,後問馬”。許多讀者以為,李敖的解釋是對的,因為孔夫子如果光問人而不問馬,怎麼能體現出“愛人愛物”的聖人胸襟來?不能“愛物”,孔夫子又怎麼能稱為聖人?因而,“不”字應該被解釋成“後”字。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柏是長青的,不存在前凋還是後凋。因此李敖說,這個“後”字,正是“不”的意思。 孰是?孰非?欲獲其正確的答案,恐怕只有去問孔子他老人家了。
《論語·述而》有云: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一句,歷來都斷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譯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這似乎已成定論。 但這個傳統的解釋與上下文不能連貫。因為《論語》一書,並非雜亂無章。《述而》一章,重在記述孔子學而不厭的治學精神。讓我們來共同看看“子不語怪力亂神”出自的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應是: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出來。孔子知道後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是用功學習時便忘記吃飯,以至於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夫子又說:“其實,我並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說到這裡,夫子停止不說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響了凝神思考。過了一會兒,夫子才說:“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個人,那麼,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長處加以學習,我看到他的缺點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從原文的前後看,“子不語怪力亂神”七字,應該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亦即“孔子不說話了,惟恐用力分散影響集中精神。”如此解釋,文通字順,語意連貫,符合孔子之為人,也頗符合其時的語境。 孔子的年代離現在太久遠了,由於文字含義在歷史上的變化,導致他老人家說的話言簡意賅但又頗為費解。李敖先生也曾對論語中的兩處傳統解釋提出過異議: 《論語·鄉黨第十》: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句話裡“不問馬”的“不”字,李敖解釋為“後”,也就是“先問人,後問馬”。許多讀者以為,李敖的解釋是對的,因為孔夫子如果光問人而不問馬,怎麼能體現出“愛人愛物”的聖人胸襟來?不能“愛物”,孔夫子又怎麼能稱為聖人?因而,“不”字應該被解釋成“後”字。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柏是長青的,不存在前凋還是後凋。因此李敖說,這個“後”字,正是“不”的意思。 孰是?孰非?欲獲其正確的答案,恐怕只有去問孔子他老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