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碗甜稀飯

    鄭和往西走不往東走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點。

    一:歷史經驗

    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早在南宋中國便就存在海上絲綢之路,透過海上絲綢之路的經驗與交流得知西邊存在著大量的國家可以交流貿易,東邊則是茫茫無頃的太平洋,對於當時的華人而言,並不知道美洲的存在,所以往東走也沒有任何意義且風險較大。

    二:科技限制

    透過觀察鄭和下西洋的航線我們便可得知,鄭和雖然一路向西甚至最遠到達過非洲索馬利亞海洋,但是鄭和的艦隊並不支援他進行深入大洋腹地的航行,而鄭和的艦隊航線幾乎是沿著海岸線進行航行和補給,一旦東進深入太平洋,無論是後勤補給和航行的安全性,都會遭受到嚴重的考驗。

    三:出行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於宣揚國威,進行朝貢貿易,一路向西的航線上正好有許多小國可以幫助鄭和完成他的使命,而向東的太平洋上除去少量尚未開化的島民,幾乎是文明的荒漠,所以向東航行也並無實際意義。

  • 2 # 未古今

    鄭和下西洋不去太平洋的原因主要是:

    一、貿易的需要

    鄭和下西洋的目標一方面是為了蒐集奇珍異寶,古代皇帝都喜歡珍寶,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征服慾望證明自己是天下共主。作為皇帝身邊的人,鄭和自然是往奇珍異寶多的東南亞進行交換。另一方面,鄭和下西洋可以看做是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嘗試,當時已經有了路上絲綢之路,但路上絲綢之路效率低下遠不及海運。

    二、太平洋地理的限制

    觀察太平洋地理,可以發現從中國到美國中間的海島非常的少。在科技還不夠發達的明朝,往太平洋去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一方面,船舶不能攜帶足夠的補給,蔬菜不能長期儲存,食物的限制,不能支援那麼長的航行。另一方面,美洲大陸長期與亞歐大陸隔離,導致各國對於美洲認識的缺失,不存在的東西自然不會去探尋,哥倫布一開始也是在黃金誘惑下來尋找印度的。

    三、思想的侷限性

    中華民族不是一個航海民族,也就缺乏冒險精神,鄭和能夠嘗試風險極大的下西洋已經難能可貴,而且每次下西洋也是漸進的。如果換作一無所知的太平洋,未知的恐懼,鄭和願意,船員也不願意啊!

  • 3 # 鴻觀大歷史

    一,航海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向各鄰邦展現大明國威,還有擺脫蒙古對北方貿易的壟斷。

    建文帝已經窮途末路,絕對不可能往東走,很可能逃到了東南亞地區。

    明朝要實現朝貢貿易,就應該採取就近原則,往西走有許多國家可以貿易,往東就只有一個日本,如果要再去到東南亞又要折返,這樣耗費很多經濟和時間成本。

    往東擴充套件的成本太大,因為以前沒有走過,對於當時的大明來說風險太大。擺脫蒙古的貿易壟斷,就應該從海上與東南亞還有阿拉伯國家取得友好聯絡。

    二,航海技術。

    他們航行的路線,大部分是以前海上絲綢之路走過的,順著洋流和季風航海,能規避海上的惡劣天氣。

    當時中國還是相信天圓地方,不相信往東走就能回到中國,所以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都是到達最後一個地點,又原路返回,這樣方便回到北京向朱棣覆命。

    三,國家政策。

    鄭和下西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雖然與各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但是收入遠遠少於支出。

    當時的許多大臣竭力反對鄭和下西洋,想要朱棣撥款讓鄭和開拓更廣闊的海域,簡直難入登天。

    對於政局剛剛穩定的朱棣來說,鄭和只需要完成政治任務就可以了,鄭和本人是穆斯林,他也一直嚮往去麥加朝聖,所以往西走都符合朱棣和鄭和的需要。

  • 4 # 正榮教育

    鄭和下西洋,是要完成海上絲綢之路目標的,是沿著大陸海岸線走的,而太平洋風大浪高,茫茫無人煙,難道是活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藍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