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54722719173

    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一念無明》的文章,這裡節選裡面的幾段吧:

    《一念無明》這個片名是佛教典籍中的一個術語,“無明”是十二因緣法的第一環,指的是一種矇昧愚痴、無法真正理解事物真相的狀態。佛教認為“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是因緣法的起端,而一念無明指的正是人們由“念”產生的無明狀態,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妄見生起,無明乃生。念念偏差,念念執著,念念相續,一念而萬念,錯誤的念頭最終也就遮蔽了內心的光明和本性。

    影片的導演黃進在一次採訪中曾經提到,自己之所以選擇用“一念無明”作為片名,是希望以此呈現片中人物之間的狀態:“他們都是愛對方的,他們都不是外人,電影裡面我自己覺得沒有外人”,但正是這樣的一群人,因為無法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人生,最終卻在不停地互相傷害,“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就是‘無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麼。”

    很多人在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關注點都放在了躁鬱症,我看到有不少人指責導演對疾病的呈現很膚淺。這當然是一個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對於這部影片而言,心理疾病也許只是一個切入的契機,“一念無明”在這裡是一個情感關係中的隱喻,導演真正想討論的,是人應該如何應對親密關係的問題。阿東的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未婚妻互相傷害……這些原本應當是最溫馨的關係,最後卻成了痛苦的源頭,以至於影片最大的溫暖,竟然是來自隔壁房間那個頭頂插著一根針的乖小孩。

    另一種“一念無明”的隱喻是關於遠離阿東的人們,那些友人婚禮上竊竊私語的嘉賓、超市中忙著錄影的路人、網際網路上人肉搜尋的看客、大樓里拉著孩子阻止他跟阿東聊天的鄰居……他們有著各自的妄見和成見,這些先入為主的念頭讓他們喪失了人對人的關懷,而只是站在遠處默默地看,而這種看註定又只是一種無明,一種彼此傷害的無明。

    阿東的故事是極端和個別的,但阿東的處境卻是普遍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既不會處理與親人愛人的關係,也不會處理與陌生人的關係。他們對待他人彬彬有禮,有禮中卻帶著冷漠,他們愛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損傷。

    我們是《一念無明》中的每一個人,既是阿東,也是阿東的親人,更是那些不認識阿東的陌生人。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許只有用言語、用擁抱、用交流改變自己的一念萬念,撥開無明的遮蔽,真正認識我們自己和他人。這無疑很難,卻很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天裡有哪些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