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孔山之叟gzq5391

    宏揚傳統文化,做到世代相傳,和西方腐朽文化爭奪年青一代,避免全盤西化,戲劇界帶個好頭,其它文化產業也應迎頭趕上。

  • 2 # 漢馬不回頭99

    最好的方式是教學生唱經典唱段,然後搞唱功表演比賽,擴大影響,培養小觀眾,挖掘藝術人才,比其他方式更高效的普及戲曲。

  • 3 # 媛媛有戲

    媛媛認為戲曲進校園必須大力提倡推廣,這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徑。

    什麼是戲曲藝術呢?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一,劇種繁多,表演形式各不相同,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中國戲曲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十分清晰,從萌芽期到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革新期,直至當代爭輝期。每一個時段都留下了經典的劇目。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史,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同時也更加豐富了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的內涵。

    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是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地方,沒有民族文化的傳承,就沒有民族血脈的延續。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列,就必須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戲曲文化藝術進校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堅持開展。

  • 4 # 秦聲絮語

    如今在傳統文化在華人心中漸行漸遠,尤其是古老而慢節奏的戲曲文化逐漸不景氣,無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傳統戲曲文化走向低谷,或者走向消失的十字路口,文化和教育部門讓戲曲走進校園,是一個大膽有創意的正確選擇。

    眾所周知,戲曲是一門古老的綜合藝術,是現代歌劇,舞蹈,相聲,小品,啞劇及器樂和舞美道具的合成體。戲曲藝術中尤其是道白和做攻,還有散打,既要中規中矩,表演嚴謹,還要體現劇中人物的靈魂和劇情的需要,它的高深,它的魅力,它的表現方式,讓青年一代避而遠之,望而卻步!看看省市大劇院,大院團的演出中觀眾年齡普遍在不惑之年以上,農村廟會中基層演出中觀眾還沒有演員多的尷尬表象,我們戲曲界的同仁們和戲迷們都納悶,問題出哪兒了?是自然規律還是人為的社會行為,傳承從此中斷?

    迷茫中讓戲曲走向校園,走進青少年,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必然。培養新的觀眾群體,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代青少年由於受多元文化影響,現代影視傳媒及網際網路的走進千家萬戶,廣大青少年由於受劇目冗長,表演程式化,節奏慢而含蓄,傳統器樂的單調及歷史知識的缺乏的影響,讓他們從反感牴觸的文代怪象中走出來,從而接受認識認同傳統戲曲,從戲曲文化中發現它特有的魅力,做到喜歡戲曲,熱愛戲曲,宣傳戲曲之美,戲曲進校園,何樂不為呢!

    戲曲走進校園,既不是送戲進校園進行短暫的演出一兩折戲就匆忙了結的小事,也不是政績形象工程,而是一項持久的大戰場,讓孩子們從中發現戲曲文化所表現的真善美,戲曲音樂的優美和滿足孩子們對服裝道具的獵奇心理,與演職人員互動的情感交流等等,省時省力嗎?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為了拯救戲曲傳統文化,發揚傳承戲曲藝術,願有更多的專業戲曲院團走近校園,把戲曲藝術中經典,正能量的文代大餐展示給孩子們,讓戲曲藝術永存!

  • 5 # 精選曲藝

    我很看好“戲曲進校園”這種活動,我之前在大二的時候,河南省豫劇三團到我們學校演出,我去觀看了,個人感覺非常好,讓我們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 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1]、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洲、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讚是“東方詠歎調。) 當時我記得出演的一個片段是豫西調名角李樹建的《清風亭》認親一折,讓我看了以後非常的感動,這部戲以後我又完整地看了一遍,瞭解了故事的詳情,也學習到了很多戲曲的知識。看過我其他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一個戲曲愛好者,我小時候就喜歡戲曲,長大後對戲曲的熱愛沒減反增。如今戲曲似乎出現了衰落,年輕人喜歡追逐時尚,追逐潮流,喜歡新的藝術形式,沒事時間來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戲曲的發展收到了一定的影響,也對戲曲的傳承造成了很大的挑戰。而戲曲進校園這個活動應運而出,對戲曲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戲曲進校園”這個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影響:

    第一,“戲曲進校園”這個活動在年輕人與戲劇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樑。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戲曲,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接觸的戲曲,並不是他們不喜歡戲曲,我做過調查,年輕人中有一半以上表示願意接受戲曲,還有一部分30%願意詳細瞭解以後接受,只有10%表示不喜歡戲曲。我們可以看的出來戲曲在年輕人中間缺乏傳播,郭德綱迅速走紅讓一大批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曲藝。所以“戲曲進校園”這個活動在年輕人之間傳播顯得很有必要,只有讓年輕人喜歡上戲曲,戲曲才能得以傳承。

    第二,“戲曲進校園”不光是為了傳播戲曲文化,據我觀察,很多進校園的唱段都具有代表性,都有教育意義的,對年輕人也是一種教育。就那《清風亭》認親這個唱段來說的,我當時聽以後眼淚就要下來,被自己強忍住了,回去以後久久不能平靜。這個劇主要講述了一個編草鞋為生的老人張元秀夫妻荒郊拾得一個嬰孩兒,取名叫張繼保,以後張繼保中狀元后,在清風亭下認親的故事,而張繼保卻嫌棄老兩口子,引得老兩口子悲痛欲絕,這也是這部戲的高潮所在,這個故事本身就很具有教育意義,要年輕人懂得知恩圖報,孝敬父母。從另一方面“戲曲進校園”這個活動也是一個教育性的的活動,只是採取的的形式不一樣罷了。

    第三,“戲曲進校園”這個活動對戲曲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當今戲曲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全國的的戲曲工作者都在努力的為戲曲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戲曲進校園”這個活動不失為一條出路,為戲曲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平臺,進一步推動了戲曲的發展。從某種角度來看,緩解了戲曲發展中的障礙。

  • 6 # 景新15253545

    戲曲進戲曲研究院,進戲曲學校,戲曲學院,進中小學音樂課佔一定課時是天經地義。有什麼可討論的呢? 如果要在各大中小學要像政史地,理化生,語數英等專設一門科目,估計行不通。作為選修課也許會成功,只是學生負擔確實很重,書包太沉,且舞蹈也要進課堂,足球,保健,環保,棋類,楹聯,書法,武朮等等都要進課堂,都要從娃娃抓起,時間和精力是不允許的。個別有潛質,有興趣的孩子可以在課外投師學戲,開設課程,全民學戲,出路何在?怎樣就業?

    減負口號空喊多年,書包越喊越沉,還要這入教材,那進校園,給孩子們不能再加壓了吧!

    我雖然愛聽秦腔戲,但這些話必須說說,希望有更好的主張振興戲曲。

  • 7 # 空無一物212

    戲曲進校園活動應大力提倡,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既然是進校園,那麼就應一視同仁,不一定僅限於城市學校,鄉下學校也同樣需要。

    戲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瑰寶,理應發揚光大,戲曲進校園活動正是培養孩子們對戲曲的興趣,以便日後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光大!這份重擔終歸是要年輕一輩挑起。前行之路崎嶇難行,加油!堅持! 孩子們便是明日之希望,戲曲文化的接班人,戲曲文化的傳承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