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一:
唐太宗在位時期,盧承慶曾擔任“考功員外郎”的官職,專門掌管官吏考績評功。據說,盧承慶對待考功工作非常公正負責。有一次,一個負責運送糧食的督糧官,由於發生沉船事故而受到了處罰。盧承慶在給他考績評功時,就把他評定為“中下”等級,並且通知了他本人。官員得知此事後,既沒有表示出不滿,也沒有任何沮喪的表情。
盧承慶轉念一想:“糧船沉沒並非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憑藉個人的力量就能挽救的,把他評為“中下”恐怕不太合適於是決定改評為“中中”等級。可那位官員得知情況後仍然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既沒有說虛偽客套的感謝話,也沒有任何激動的神色。盧承慶看他如此鎮定,非常讚賞,於是脫口而出:“寵辱不驚,實在難得!”最終把他的考評改為“中上”等級。從此以後,“榮辱不驚”這個用法流傳開來。
對於世俗之人來說“榮”與“辱”都會使人的情緒產生巨大波動,而象這位督糧官這樣,在榮辱面前以平常待之的人,實為少見,而老子心目當中的“聖人,君子”正是具備這種心理素質的人。
事例二: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慶曆新政”的代表人物。當天被謫居鄧州之時,他卻從容處之,寫下“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這樣的句子。從範老夫子的這句話裡,我們不難窺見一種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一種淡泊名利的灑脫與機智。
《小窗幽記》當中有這麼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一幅寥寥數語的對聯,卻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所應該持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夠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與捲雲舒則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表現了古人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可謂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門藝術,同時還更是一種明智的人生智慧。人生在世,生活當中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無足為奇。古人云:“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無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寵信時勿輕狂,千萬不要忘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的時候切忌激憤,猶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
如此清醒地去面對,就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這樣境界的人就能夠從容地面對生活和事業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就一定會實現人生的理想。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對於所有那些成業有所就的人們,沒有一個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其可貴的品格。
事例一:
唐太宗在位時期,盧承慶曾擔任“考功員外郎”的官職,專門掌管官吏考績評功。據說,盧承慶對待考功工作非常公正負責。有一次,一個負責運送糧食的督糧官,由於發生沉船事故而受到了處罰。盧承慶在給他考績評功時,就把他評定為“中下”等級,並且通知了他本人。官員得知此事後,既沒有表示出不滿,也沒有任何沮喪的表情。
盧承慶轉念一想:“糧船沉沒並非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憑藉個人的力量就能挽救的,把他評為“中下”恐怕不太合適於是決定改評為“中中”等級。可那位官員得知情況後仍然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既沒有說虛偽客套的感謝話,也沒有任何激動的神色。盧承慶看他如此鎮定,非常讚賞,於是脫口而出:“寵辱不驚,實在難得!”最終把他的考評改為“中上”等級。從此以後,“榮辱不驚”這個用法流傳開來。
對於世俗之人來說“榮”與“辱”都會使人的情緒產生巨大波動,而象這位督糧官這樣,在榮辱面前以平常待之的人,實為少見,而老子心目當中的“聖人,君子”正是具備這種心理素質的人。
事例二: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慶曆新政”的代表人物。當天被謫居鄧州之時,他卻從容處之,寫下“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這樣的句子。從範老夫子的這句話裡,我們不難窺見一種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一種淡泊名利的灑脫與機智。
《小窗幽記》當中有這麼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一幅寥寥數語的對聯,卻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所應該持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夠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與捲雲舒則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表現了古人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可謂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門藝術,同時還更是一種明智的人生智慧。人生在世,生活當中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無足為奇。古人云:“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無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寵信時勿輕狂,千萬不要忘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的時候切忌激憤,猶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
如此清醒地去面對,就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這樣境界的人就能夠從容地面對生活和事業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就一定會實現人生的理想。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對於所有那些成業有所就的人們,沒有一個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其可貴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