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59529780777

    個人認為甲骨文應該很難確認讀音,中國的拼音研究應該分為 4個時期:①上古音時期──先秦至魏晉(約公元前10~公元 5世紀)上古音,);②中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紀);③近古音時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紀);④現代音時期──清代至現代(17~20世紀)。

      一般以《詩經》韻腳和諧聲字所反映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詩經》並非一時一地的作品,諧聲字是用聲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敘、斜”都用聲旁“餘”表音),來源更要複雜一些,但這兩種材料反映的語音系統是相當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語音資料也較零散,目前只能推測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輪廓,對其中的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古聲母共有30個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從上古直到現代絕大多數方言都存在的聲母,表現了漢語聲母的歷史繼承性。上古濁塞音聲母 【b】、【d】、【ɡ】和濁塞擦音【扷】也還保留在現代一些方言裡,其餘十幾個聲母的性質則各家說法很不一致。上古很可能還存在 【kl】、【pl】 相關圖書

    之類的複子音聲母,例如在諧聲字中,舌根音聲母【k】、【k‘】往往和邊音聲母【l】互諧,“各”既可以作“格、閣、客”的聲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聲符,這些字很可能原來都是由【kl】之類的複子音演變來的。對上古音是否有複子音以及有多少複子音,目前還有種種不同看法。   根據《詩經》用韻和諧聲字的情況,傳統把上古韻母分為若干韻部,用一個漢字來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韻部共有30個左右。同韻部的字只是韻腹和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因此每個韻部實際不只包含一個韻母。根據韻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韻部分為陰、陽、入3大類:有鼻音韻尾【-m】、【-n】、【-嬜】的是陽聲韻,有清塞音韻尾【-p】、【-t】、【-k】的是入聲韻,其餘的都屬於陰聲韻。如果韻腹相同,陰陽入 3類往往可以相互押韻或諧聲,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三章》“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中,“來”和“贈”押韻,就是因為這兩個字在上古韻腹相同,都是 【?amp;#91;】,只是“來”屬於陰聲韻,“贈”則屬於有鼻音韻尾【-嬜】的陽聲韻,這種押韻現象傳統稱為“陰陽對轉”。   大多數上古韻母的讀音和現代相去甚遠,和中古也有很大區別。例如“姑”現代韻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臺”現代韻母是【ai】,中古也是類似的複母音,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mp;#91;】 。也有一些韻母如【an】、【?amp;#91;n】、【a嬜】、【?amp;#91;嬜】等從上古經中古到現代變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amp;#91;嬜】 等字的讀音2000多年來並沒有顯著的改變,但這類字究竟是少數。目前對上古音韻頭的多少、韻部的分合以及陰聲韻是否也有子音韻尾等問題有種種不同看法,還遠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   現存的上古音語音資料不能系統地反映出上古聲調情況,歷來對上古聲調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較有影響的有3種意見:①上古和中古一樣,分為“平、上、去、入”四聲;②上古沒有去聲;③上古只有平聲和入聲,但各分長短兩種。近年來從漢藏系語言的比較研究中又產生一種新意見,認為漢語在遠古時期可能並沒有聲調的分別,聲調是遠古時期不同的韻尾子音脫落或儲存才逐漸產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你的老婆子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