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年何言惜

    在書中摸索、苦悶

     ——我們讀餘秋雨先生的書有感

    年前,HS寫了一篇題為《做一次心靈的遠行》,是關於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讀後感,總體思想我理解為:餘秋雨先生的書好,我們要讀這樣的書。這篇讀後感對餘秋雨先生的作品大加讚歎,甚至達到了膜拜的境界。文中用詞犀利,語言嚴謹,議論風騷,文采飛揚,不禁讓我對HS刮目相看,心生敬仰。感覺他大有追趕餘秋雨先生,成為餘秋雨第二的意思。

    讀後感中提到:《文化苦旅》好就好在從不純粹地“寄情于山水”,為寫景而寫景,一味地抒發感情,鋪陳華麗的辭藻。而是以景點為媒介,引入作者的文化思考;以景點為契機,轉化為作者的縱橫議論;以景點為載體,承載作者的文化“苦旅”。甚至可以這麼說,景觀只是作者談古論今,借題發揮的由頭和引子。

    我只是一個弱弱的“讀書人”,我不“論”書,只讀書。自認水平不濟,思想境界達不到同事的“高度”,不敢對餘秋雨先生的作品妄下評論,只好默默的裝作一個“讀書人”,好好的讀我喜歡讀的書。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心境,無論收穫多少知識、無論增長多少見聞。不論讀的深與淺,懂與不懂;讀書是一種享受,在每個人內心苦悶亦或是欣喜的時候捧起一本書,置身其中,細細品味,便是最快樂的事。讀書是一種感覺,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溝通。如果非要論個讀書的益害,始終帶著目的性去讀書,還不如不讀。

    讀後感中提到:如果硬要把這部作品只看成是遊記,那麼,它比歷史上的那些優美篇章更難得,也更有分量,尤其是對我們今天的這些讀者而言。

    同事是如何透過比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不得而知。就好像我不知道楊過與張無忌誰的武功更厲害,張飛能不能打得過李逵,劉備跟宋江哪個更牛逼?我認為任何形式的文學體裁,能否以自身的深切體驗和獨特見解,對各個不同時期荒誕歷史進行深刻反思,同時也對自己進行無情解剖,這才是一部作品好壞,分量輕重的評判標準。

    誠然,我是真的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書的,我是尊敬餘秋雨先生的,不是因為其他,純粹是因為喜歡讀書。或許是跟個人性格有關,最喜歡雨季朦朧時節,靜靜的獨自享受內心的世界。待到開啟記憶的閥門,把所收集的自己喜歡的書都找出來,粗細翻閱。以為憑自己的閱讀習慣,會有留於書間閱讀過痕跡的標識或隨想什麼的。可惜遺憾,我幾乎要懷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維馳騁其間。似乎本來就未曾過目!

    一名詩人說的:“每一本書都像一個梯子,使他從獸類爬到人類。”然而大多數人都很不以為然:“那些書啊,就是連那些最打動過我的書在內,並不都是梯子,並不都是直立著的,引我上升。大多數的書,它們連結起來倒像一個迷宮,使我在裡面摸索,苦悶。”這位大詩人在一次搬家時,甚至對著成捆的書想:“我過去讀過的書恐怕也有好幾書架吧。但是,亂七八糟讀的結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處呢?許多讀過的書,用今天的要求來衡量,不是差不多讀了等於沒讀嗎?”

    讀書的結果自然不會一無是處,但這的確是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大多數人談讀書經驗時的想法。

    縱觀歷代中外名人談讀書的精彩篇章,他們各執所言,各得其法,終是各個功成名就,而於我們卻未必能夠領會、受用。我們還是我們,我還是我,自我經歷著,始終在裡面摸索,苦悶。

    我也不是要拿這樣的藉口為自己徒勞的閱讀作辯解。倒是真羨慕那些作了梯子的書!

    所以常常會聽到這樣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詢問:

    “你最近在讀什麼書?”

    “有什麼好書嗎,推薦一下?”

    華人因為對“讀書人”歷來有著特殊的情結,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讀書人”。有時我也這樣的問,問別人,也問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尼康D3200怎麼用呀?說明書看著頭疼,誰就簡單的教一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