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式設計頌

    河朔大槍怕是小說家捏造的,不過楊嶽的槍法在歷史上確有起源與原型

    鐵槍”源流

    古代作戰,兵器以輕利為上乘,所以有“快馬輕刀”之說。兵器笨重,不僅不利於武藝的發揮,而且無論步戰騎戰,都是一種負擔。這個道理是很好理解的。但是,歷史上確有不少膂力過人、武藝絕倫的武將,專門喜歡使用份量超乎尋常的兵器,這在史書上時有所見,並不完全是小說家的誇大之辭。

    槍是刺兵,又是騎戰的主要兵器,為了刺殺便捷,運用自如,古代槍柄主要用竹、木製作,這可以求證於文獻記載,並被考古所得的實物所證實。然而,古代武將確有人不用竹、木作槍柄,而是乾脆使用通體用鐵鍛造而成的“鐵槍”。古代使用鐵槍作戰的武勇之士,常常以“鐵槍”為號,以表示與眾不同。

    歷史上,最先以鐵槍臨陣的武將出現在何時,現在還不很清楚,唐代名將秦瓊所用的槍就很特別,但不知道是不是鐵槍。史載:

    “秦武衛勇力絕人,其所用槍逾越常制。初從太宗圍王世充於洛陽,馳馬頓之城下而去,城中數十人,共拔之不能動,叔寶復馳馬舉之以還。迄今國家每大陳設,必列於殿庭,以旌異之。”

    這種描寫不免有誇大,但以秦瓊之勇健,用槍不同於一般是可信的,我們推測,他用的很可能就是鐵製槍。史有明載的“鐵槍”英雄,以後梁名將王彥章最早,也最為有名。《舊五代史》卷21《王彥章傳》說,他“常持鐵槍,衝堅陷陣”,當時人把他稱為“王鐵槍”。王彥章驍勇善鬥,每戰必勝,然而最後還是敗在槍法似更高一籌的夏魯奇槍下。但,宋以後的話本雜劇裡,“王鐵槍”是五代故事裡最重要的人物,“鐵槍”的名號也隨之傳揚天下,後來不斷有人以“鐵槍”作為名號,應該與王彥章的影響有關。五代另一個慣使鐵槍的將軍,是後梁的王敬蕘,《舊五代史》本傳說他:

    “敬蕘魁傑沈勇,多力善戰。所用槍矢,皆以純鐵鍛就,槍重三十餘斤,摧鋒突陣,率以此勝。”

    五代以降,宋、金、元之際,使用鐵槍,並以“鐵槍”為渾號者不一而足,這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風氣。《宋史》卷197《兵志十一》載:

    “鹹平三年四月,神騎副司馬使焦偓獻鐵盤槊,重十五斤,令偓試之,馬上往返如飛,令遷本軍使。”

    “鐵盤槊”形制不明,以其重量來看,很可能是用鐵絲纏繞槍柄的槍,這樣可以加強槍柄的堅韌度,比一般竹木槍柄要結實得多,又能保持槍柄彈性。直到明清時代,軍中用槍常有這種形式的。如果是純鐵槍,份量應該比十五斤重。這可以算做鐵槍的一種。

    史書中,北宋執用鐵槍的將領雖不多見,但當時鐵槍確是軍中兵器之一,國家曾專門製作以供給邊地將士。《宋史》卷197《兵志十一》載:

    “仁宗時,天下久不用兵。天聖四年,詔減諸路歲造兵器之半。是歲,詔作坊造鐵槍一萬五千,給秦、渭、環、慶、延州鎮戍軍。”

    這是一條需要稍做分析的材料。宋代諸州都有監造兵器的機構,每年所造兵器數量很大,這在宋修方誌如《景定建康志》卷39《武衛志》裡都有記載。因為兵器易於損壞,所以各地添造兵器的數量往往很大,動輒以數萬計。朝廷給秦、渭等五州特意製造鐵槍一萬五千條,一是說明軍中使用鐵槍者不乏其人,但畢竟不是每一個將士都能用得了的,所以平均每州三千條,這個數字不能算多。其二,秦、渭五州與西夏毗鄰,是北宋戰爭最多的地區。西夏雖然是“黑子彈丸”一樣的小國,但民族強悍,武備嚴整,北宋屢屢戰敗。北宋專為五州製造鐵槍,顯然有提倡尚武精神,獎進驍勇敢戰之士的寓意。

    宋、金間用鐵槍的武將時有所見,我們舉幾個例子。

    《三朝北盟會編》卷249載,與耿京、帝棄疾一起揭起抗金義旗的有一位叫“李鐵槍”,是一個忠義之士,但他的名字已經無從考知。李鐵槍事蹟亦見《金史》卷87《僕散忠義傳》,被稱之為“火山賊”,曾被女真名將僕散忠義擊敗。

    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李鐵槍”,就是金末縱橫山東的“紅襖軍”首領李全。周密《齊東野語》卷9《李全》條載:

    “嘗就河洗刷牛馬,於遊土中蹴得鐵槍桿,長七八尺,於是就上打成槍頭,重可四五十斤。日習擊刺,技日以精,為眾推服,因呼為‘李鐵槍’。”

    李全是王彥章以後最有名的鐵槍將,《大金國志》卷25說他“身長八尺,手執鐵槍。”《宋史》卷475本傳也說他“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李全的夫人姓楊,號李姑姑,也以槍法馳名,曾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明清以來的流傳甚廣的梨花槍(即六合槍)就託名於她。

    金朝用鐵槍的似較宋朝為多,特別是金末抗擊蒙古的戰爭中,北方出現過好幾個以鐵槍為號的武將。

    有楊鐵槍,見《元史·王珍傳》:“金末喪亂,所在盜起,南樂人楊鐵槍,聚眾保鄉里。太祖遣兵攻破河朔,鐵槍以兵應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想對已去的父親說的一句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