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蘆”是錯別字,應該是“蓴鱸之思”。蓴鱸之思 ( chún lú zhī sī )解 釋 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據《晉書·張翰傳》記載:蘇州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後來被傳為佳話,“蓴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蓴鱸之思” 為美食而辭官的一段歷史佳話因為思鄉,懷念家鄉的美食,竟然辭官回鄉,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張翰,字季鷹,吳江人。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故事,被世人傳為佳話,“蓴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寫江南的菜花,有“黃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寫詩稱讚:“張翰黃金句,風流五百年”。不過,張翰留名於世,還是是因為蓴菜和鱸魚。關於“蓴鱸之思”,他自己有詩為證:“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這是他在洛陽思念家鄉時發出的慨嘆。這蓴鱸之思,後來有很多人在詩中提及。把思念故鄉的情感,和蓴菜鱸魚聯絡在一起,確實詩意盎然。唐人詩中,以蓴菜鱸魚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顥有七絕《維揚送友還蘇州》:“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皮日休《西塞山泊漁家》:“雨來蓴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蓴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國的“蓴鱸之思”,在唐代竟然還傳到了國外,當時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南韓北韓,他們的國君嵯峨天皇*,在詩中擬張志和的《漁夫詞》,寫了如下詩句:“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這樣的詩句,收入唐人詩集,並不遜色。唐人熱衷蓴菜鱸魚,到宋代,詩人們似乎興趣更濃。對張翰因思家鄉美食而辭官返鄉的舉動,詩人們不僅理解,而且多加褒揚。辛棄疾的《水龍吟》中有名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蘇東坡也有妙句:“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歐陽修為張翰寫過很有感情的詩:“清詞不遜江東名,愴楚歸隱言難明。思鄉忽從秋風起,白蜆蓴菜膾鱸羹”。不少詩人因迷戀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來江南感受蓴菜鱸魚的美味,儘管這蓴菜和鱸魚的產地並非他們的家鄉,但借題發揮,抒發一下思鄉之情,也非常自然。陳堯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米芾:“玉破鱸魚霜破柑,垂虹秋色滿東南”,陸游:“今年菰菜嘗新晚,正與鱸魚一併來”。宋敦儒的《好事近·漁夫詞》中,有這樣的描寫:“失卻故山雲,索手指空為客。蓴菜鱸魚留我,住鴛鴦湖側”,葛長庚的《賀新郎》更有意思:“已辦扁舟松江去,與鱸魚、蓴菜論交舊。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嚐一下蓴菜鱸魚,在那時似乎成了一種文人的時尚。蓴菜和鱸魚,我也品嚐過,兩者其實很難同時吃到。蓴菜狀如荷葉幼芽,嫩滑爽口,並無特別的鮮味。我曾經和江南的朋友開玩笑說,喝下一碗蓴菜羹,感覺是吃掉了一池荷葉。而張翰詩中所寫的鱸魚到底是什麼滋味,我至今不能確定。鱸魚的種類很多,有四鰓和二鰓之分,據說四鰓的鱸魚現在已難得。我記憶中最美妙的,是一種被稱為“土鯆魚”,又稱“塘鯉魚”的小魚,這種魚,據說也是鱸魚的一種。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當學徒做木匠,吃過當地人用這種小魚燉雞蛋,味道無比鮮美。在飢貧交迫的日子裡,這是一道讓我無法忘懷的美食。我想,張翰當年懷念的鱸魚,應該是這樣的美味吧。
其中的“蘆”是錯別字,應該是“蓴鱸之思”。蓴鱸之思 ( chún lú zhī sī )解 釋 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據《晉書·張翰傳》記載:蘇州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後來被傳為佳話,“蓴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蓴鱸之思” 為美食而辭官的一段歷史佳話因為思鄉,懷念家鄉的美食,竟然辭官回鄉,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張翰,字季鷹,吳江人。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故事,被世人傳為佳話,“蓴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寫江南的菜花,有“黃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寫詩稱讚:“張翰黃金句,風流五百年”。不過,張翰留名於世,還是是因為蓴菜和鱸魚。關於“蓴鱸之思”,他自己有詩為證:“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這是他在洛陽思念家鄉時發出的慨嘆。這蓴鱸之思,後來有很多人在詩中提及。把思念故鄉的情感,和蓴菜鱸魚聯絡在一起,確實詩意盎然。唐人詩中,以蓴菜鱸魚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顥有七絕《維揚送友還蘇州》:“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皮日休《西塞山泊漁家》:“雨來蓴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蓴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國的“蓴鱸之思”,在唐代竟然還傳到了國外,當時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南韓北韓,他們的國君嵯峨天皇*,在詩中擬張志和的《漁夫詞》,寫了如下詩句:“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這樣的詩句,收入唐人詩集,並不遜色。唐人熱衷蓴菜鱸魚,到宋代,詩人們似乎興趣更濃。對張翰因思家鄉美食而辭官返鄉的舉動,詩人們不僅理解,而且多加褒揚。辛棄疾的《水龍吟》中有名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蘇東坡也有妙句:“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歐陽修為張翰寫過很有感情的詩:“清詞不遜江東名,愴楚歸隱言難明。思鄉忽從秋風起,白蜆蓴菜膾鱸羹”。不少詩人因迷戀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來江南感受蓴菜鱸魚的美味,儘管這蓴菜和鱸魚的產地並非他們的家鄉,但借題發揮,抒發一下思鄉之情,也非常自然。陳堯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米芾:“玉破鱸魚霜破柑,垂虹秋色滿東南”,陸游:“今年菰菜嘗新晚,正與鱸魚一併來”。宋敦儒的《好事近·漁夫詞》中,有這樣的描寫:“失卻故山雲,索手指空為客。蓴菜鱸魚留我,住鴛鴦湖側”,葛長庚的《賀新郎》更有意思:“已辦扁舟松江去,與鱸魚、蓴菜論交舊。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嚐一下蓴菜鱸魚,在那時似乎成了一種文人的時尚。蓴菜和鱸魚,我也品嚐過,兩者其實很難同時吃到。蓴菜狀如荷葉幼芽,嫩滑爽口,並無特別的鮮味。我曾經和江南的朋友開玩笑說,喝下一碗蓴菜羹,感覺是吃掉了一池荷葉。而張翰詩中所寫的鱸魚到底是什麼滋味,我至今不能確定。鱸魚的種類很多,有四鰓和二鰓之分,據說四鰓的鱸魚現在已難得。我記憶中最美妙的,是一種被稱為“土鯆魚”,又稱“塘鯉魚”的小魚,這種魚,據說也是鱸魚的一種。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當學徒做木匠,吃過當地人用這種小魚燉雞蛋,味道無比鮮美。在飢貧交迫的日子裡,這是一道讓我無法忘懷的美食。我想,張翰當年懷念的鱸魚,應該是這樣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