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古名那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城南9公里處。這裡歷史悠久,山水如畫,具有濃郁的壯族風情,素有“壯族活的博物館”之稱。壯族民間製作繡球歷史悠久,而舊州繡球因其結構獨特,選料講究,且全部手工製作,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堪稱廣西繡球之上品。
繡球的前世今生
一踏上舊州“繡球一條街”的石板路,我們便強烈地感受到這條依河而建的街道特有的民族風情:石板地面,大青磚牆,紅褐色的厚木門,一座座古民居門前都坐著縫製繡球的女子。她們面前的木桌上,盡是鮮豔的布條、綢帶和絲線。一旁自制的木架上,紅絲帶下繫著一個個紅、黃、藍、綠相間的繡球,或大或小,流光溢彩,斑駁古舊的老街也因此亮麗起來。
有關繡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繡花布囊,即繡球。近千年來,繡球一直作為愛情的信物為青年男女所喜愛。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等傳統佳節,壯族青年男女便相邀彙集在村邊地頭、河畔草灘,男女分列,相互對歌,表情達意,然後女方將繡球拋向意中人。若兩情相悅,即可訂下終身……
隨著時代的變遷,原為壯族男女愛情信物的繡球,已演變成饋贈親友、傳遞感情的吉祥物。如今,在舊州,從七八歲的小女孩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會穿針引線做繡球,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繡球生意。舊州繡球按刺繡方式可分為兩種:一般的繡球是單線刺繡,在花瓣面料上繡出的各色圖案是平面式的,線條、色彩如畫一般美,刺繡方法與過程較為簡便;而採用複線刺繡的“堆繡繡球”,圖形則更為精美、複雜,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鮮活之物慾噴薄而出,堪稱繡球中的極品。
舊州繡球的做法極其講究,不但全部是手工製作,工藝流程也相當嚴謹精細。
首先是做布殼--用漿糊把4層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種顏色的綢布粘在底布上,壓成平而實的布殼;接著制葉瓣,一般來說,不論大小,靖西繡球的葉瓣都為12瓣一個球。
第二,在葉瓣上繡花。這一步最重要,一般是越小的繡球圖案越簡單,而越大的繡球圖案越複雜、生動。相傳有“除中間四瓣選材不拘外,其餘則要求‘上四瓣必挑飛禽,下四瓣須為走獸’”的說法。對於直徑6釐米以下的繡球圖案,舊街上每個婦女基本都能自己畫。但直徑在8釐米以上,如12釐米、20釐米乃至1米、2米的大繡球,該繡什麼圖案,圖案上的色彩如何搭配,就一定要擅長畫畫的人先畫出來,配好顏色,別人再照著臨摹。
第三步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體。以前,繡球裡面的填充物多用綠豆、粟米、棉花籽或穀殼,可以使繡球有一定重量,適宜拋接;同時也隱喻將友誼和愛情的種子拋給對方,或表示愛情像綠豆一樣長久常青。不知從何時起,舊州古街的繡球改用舊棉花來填充,後來因為不衛生、易潮,便改為不易吸水的木屑做填充物。
最後一道工序,是將充實後的三角梭形瓣體葉尖對葉尖縫合成圓球,並綴上珠子、絲綢帶等小飾物,一個精巧玲瓏的繡球就做成了。
舊州,古名那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城南9公里處。這裡歷史悠久,山水如畫,具有濃郁的壯族風情,素有“壯族活的博物館”之稱。壯族民間製作繡球歷史悠久,而舊州繡球因其結構獨特,選料講究,且全部手工製作,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堪稱廣西繡球之上品。
繡球的前世今生
一踏上舊州“繡球一條街”的石板路,我們便強烈地感受到這條依河而建的街道特有的民族風情:石板地面,大青磚牆,紅褐色的厚木門,一座座古民居門前都坐著縫製繡球的女子。她們面前的木桌上,盡是鮮豔的布條、綢帶和絲線。一旁自制的木架上,紅絲帶下繫著一個個紅、黃、藍、綠相間的繡球,或大或小,流光溢彩,斑駁古舊的老街也因此亮麗起來。
有關繡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繡花布囊,即繡球。近千年來,繡球一直作為愛情的信物為青年男女所喜愛。每逢春節、三月三、中秋等傳統佳節,壯族青年男女便相邀彙集在村邊地頭、河畔草灘,男女分列,相互對歌,表情達意,然後女方將繡球拋向意中人。若兩情相悅,即可訂下終身……
隨著時代的變遷,原為壯族男女愛情信物的繡球,已演變成饋贈親友、傳遞感情的吉祥物。如今,在舊州,從七八歲的小女孩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會穿針引線做繡球,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繡球生意。舊州繡球按刺繡方式可分為兩種:一般的繡球是單線刺繡,在花瓣面料上繡出的各色圖案是平面式的,線條、色彩如畫一般美,刺繡方法與過程較為簡便;而採用複線刺繡的“堆繡繡球”,圖形則更為精美、複雜,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鮮活之物慾噴薄而出,堪稱繡球中的極品。
舊州繡球的做法極其講究,不但全部是手工製作,工藝流程也相當嚴謹精細。
首先是做布殼--用漿糊把4層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種顏色的綢布粘在底布上,壓成平而實的布殼;接著制葉瓣,一般來說,不論大小,靖西繡球的葉瓣都為12瓣一個球。
第二,在葉瓣上繡花。這一步最重要,一般是越小的繡球圖案越簡單,而越大的繡球圖案越複雜、生動。相傳有“除中間四瓣選材不拘外,其餘則要求‘上四瓣必挑飛禽,下四瓣須為走獸’”的說法。對於直徑6釐米以下的繡球圖案,舊街上每個婦女基本都能自己畫。但直徑在8釐米以上,如12釐米、20釐米乃至1米、2米的大繡球,該繡什麼圖案,圖案上的色彩如何搭配,就一定要擅長畫畫的人先畫出來,配好顏色,別人再照著臨摹。
第三步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體。以前,繡球裡面的填充物多用綠豆、粟米、棉花籽或穀殼,可以使繡球有一定重量,適宜拋接;同時也隱喻將友誼和愛情的種子拋給對方,或表示愛情像綠豆一樣長久常青。不知從何時起,舊州古街的繡球改用舊棉花來填充,後來因為不衛生、易潮,便改為不易吸水的木屑做填充物。
最後一道工序,是將充實後的三角梭形瓣體葉尖對葉尖縫合成圓球,並綴上珠子、絲綢帶等小飾物,一個精巧玲瓏的繡球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