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平山堂》
文章太守,即是歐陽修。
嘉祐元年,即公元1056年,二十一歲的蘇軾意氣躊躇,連同十九歲的蘇轍,跟著老父蘇洵出西蜀赴京參加科舉考試,欲步青雲。
十八年後,蘇軾移任密州,奔赴途中,寫下一首《沁園春·孤館燈青》。
裡面這樣描述初到長安的情景:
二陸,即西晉年間的陸機陸雲兩兄弟。才如江海。
嘉祐二年,蘇軾應試,主考官便是當時的文壇之首,歐陽修。
閱卷時,歐陽修對一份試卷愛不釋手,思來思去,如此文才,莫不是今年亦來赴考的自己的愛徒,曾鞏?
怎麼著,給自家徒兒拿個第一,似是不妥?
歐陽修認定這篇文章出自徒兒曾鞏之手,不得已,忍痛判了個第二。
試卷拆封後,歐陽修才驚覺,此文非曾鞏所作,乃是出自一不知名小輩,名為蘇軾。
平白無故讓人丟了第一,歐陽修不免過意不去。
禮部複試時,蘇軾終於高中第一。
按那時的規矩,那一批高中計程車子,與那一屆的主考官,算是師徒之誼,要去拜會。
正巧,歐陽修也等蘇軾,等得久了。
原因無他。蘇軾在文中,寫了這麼一句:
歐陽修腹墨無窮,曾作一副對聯誇自己,上闕是:“書有未曾經我讀。”
天下的書,沒有我歐陽修沒讀過的。
這回卻偏生栽在這裡。歐陽修實在是不曉得,蘇軾文中這一段出處在何。
問他時,蘇軾笑道:“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想當然耳。”哎呀,我是編的啦。
歐陽修大樂。事後,更修書一封,給蘇軾的初試考官梅聖俞:
在時任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力薦下,年紀輕輕的蘇軾,名聲大噪。
每有新作,輒立刻遍傳京師。
在《宋稗類鈔》的記載中,歐陽修還不只這麼誇蘇軾。
他誇蘇軾,最厲害的一句,是這個:
“三十年後,哪還有人記得我歐陽修呢,那是蘇軾的天下了。”
慶曆年間,歐陽修貶官滁州,一個叫智仙的和尚,在山上蓋了亭。
於是有了那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離開滁州十年後,一個叫沈遵的官員,慕名前去遊玩。
以琴聲擬水聲,作了一套宮聲三疊的曲子,《醉翁吟》。
後來歐陽修與沈遵相會於河北,合奏《醉翁吟》,只是總覺曲聲不甚完善。
當然,歐陽修還是記下了這件事:
1072年,歐陽修去世。
整整十年後,遭貶客居黃州的蘇軾,應廬山道人崔閒之請,為《醉翁吟》填了詞。
崔閒原本是沈遵的門客,極擅樂理。
蘇軾一揮而就。
據說二人在補詞的時候,崔閒彈琴,蘇軾耳聽琴音,手填文詞,一氣呵成,完全不用再改。
好事者爭相傳頌。
這首詞,就是《醉翁操·琅然》: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翁今,為飛仙。
歐陽修在揚州時,築了一座平山堂。
八年後,身在京師的他寫了一首《朝中措·平山堂》,送朋友劉敞出守揚州。
那一年是嘉祐元年,年輕的蘇軾方出蜀道,正在向京師,作一場漫長無盡頭的旅行。
1079年,烏臺詩案事發的幾月前,蘇軾自徐州移知湖州。
途中他路過了揚州,生平第三次經過平山堂。
此時,距蘇軾和歐陽修最後一次相見,已達九年,而歐陽修也已逝世八年之久。
在揚州,蘇軾寫下了這首《西江月·平山堂》。
很巧。這兩首詞所作之年份,都是蘇軾人生的大轉折點。
《朝中措》那一年,蘇軾入京科考。
《西江月》那一年,大名鼎鼎的烏臺詩案。
人生造化,不外如是。
我們把這兩首詞,放在一起看。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歐陽修《朝中措·平山堂》,1056年
——蘇軾 《西江月·平山堂》,1079年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蘇軾一生,所作妙詞,數之不盡。單單文中所提這幾首,無一不是極盡字詞之工,讀來汗下。
但將詩詞與個人造化,對照起來看,才是真的唏噓。
題主提到蘇軾杭州七言,讓我不免又想起一首詞。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當然,這裡的西湖是潁州西湖。
又十年後,1091年,已是54歲的蘇軾,出知潁州。十年後,他也將鶴去。
潁州的歌女,仍然唱著四十三年前,歐陽修在潁州任官時所作的《木蘭花令》。
飄搖半生的蘇軾,次韻了歐陽修那首《木蘭花令》: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我念高中時,恰好在黃州,也就是黃岡中學。
週末我時不時會坐6路車,去到赤壁公園,那裡有蘇軾當年所修的亭子和睡過的山洞。整個園中,刻滿了蘇軾的詩文。
在黃州三年,近乎熟讀熟背了先生的所有詩詞。
我每每一去,輒在那裡駐足一個白晝,口中唸叨著:
“與餘同是識公者,惟有壁下江流聲。”
高中畢業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追尋先生的腳步,遊遍了江浙,也去了眉州。
在西湖上泛舟時,終於可以吟出那句在心中默誦過千遍的詩:
可移步此答案,對本文中出現的部分詞句做了賞析及註解: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平山堂》
文章太守,即是歐陽修。
嘉祐元年,即公元1056年,二十一歲的蘇軾意氣躊躇,連同十九歲的蘇轍,跟著老父蘇洵出西蜀赴京參加科舉考試,欲步青雲。
十八年後,蘇軾移任密州,奔赴途中,寫下一首《沁園春·孤館燈青》。
裡面這樣描述初到長安的情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二陸,即西晉年間的陸機陸雲兩兄弟。才如江海。
嘉祐二年,蘇軾應試,主考官便是當時的文壇之首,歐陽修。
閱卷時,歐陽修對一份試卷愛不釋手,思來思去,如此文才,莫不是今年亦來赴考的自己的愛徒,曾鞏?
怎麼著,給自家徒兒拿個第一,似是不妥?
歐陽修認定這篇文章出自徒兒曾鞏之手,不得已,忍痛判了個第二。
試卷拆封後,歐陽修才驚覺,此文非曾鞏所作,乃是出自一不知名小輩,名為蘇軾。
平白無故讓人丟了第一,歐陽修不免過意不去。
禮部複試時,蘇軾終於高中第一。
按那時的規矩,那一批高中計程車子,與那一屆的主考官,算是師徒之誼,要去拜會。
正巧,歐陽修也等蘇軾,等得久了。
原因無他。蘇軾在文中,寫了這麼一句:
“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嚴,而樂堯用刑之寬。”歐陽修腹墨無窮,曾作一副對聯誇自己,上闕是:“書有未曾經我讀。”
天下的書,沒有我歐陽修沒讀過的。
這回卻偏生栽在這裡。歐陽修實在是不曉得,蘇軾文中這一段出處在何。
問他時,蘇軾笑道:“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想當然耳。”哎呀,我是編的啦。
歐陽修大樂。事後,更修書一封,給蘇軾的初試考官梅聖俞: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在時任文壇領袖歐陽修的力薦下,年紀輕輕的蘇軾,名聲大噪。
每有新作,輒立刻遍傳京師。
在《宋稗類鈔》的記載中,歐陽修還不只這麼誇蘇軾。
他誇蘇軾,最厲害的一句,是這個:
“東坡詩文落筆輙為人誦,每一篇到,歐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一日與其子棐論文,因及東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三十年後,哪還有人記得我歐陽修呢,那是蘇軾的天下了。”
慶曆年間,歐陽修貶官滁州,一個叫智仙的和尚,在山上蓋了亭。
於是有了那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離開滁州十年後,一個叫沈遵的官員,慕名前去遊玩。
以琴聲擬水聲,作了一套宮聲三疊的曲子,《醉翁吟》。
“予昔於滁州作《醉翁亭》於琅琊山,有記刻石,往往傳人間。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聞而往遊焉。愛其山水,歸而以琴寫之,作《醉翁吟》一調。”後來歐陽修與沈遵相會於河北,合奏《醉翁吟》,只是總覺曲聲不甚完善。
當然,歐陽修還是記下了這件事:
“群動夜息浮雲陰,沈夫子彈《醉翁吟》。”1072年,歐陽修去世。
整整十年後,遭貶客居黃州的蘇軾,應廬山道人崔閒之請,為《醉翁吟》填了詞。
崔閒原本是沈遵的門客,極擅樂理。
蘇軾一揮而就。
據說二人在補詞的時候,崔閒彈琴,蘇軾耳聽琴音,手填文詞,一氣呵成,完全不用再改。
好事者爭相傳頌。
這首詞,就是《醉翁操·琅然》:
“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翁今,為飛仙。
歐陽修在揚州時,築了一座平山堂。
八年後,身在京師的他寫了一首《朝中措·平山堂》,送朋友劉敞出守揚州。
那一年是嘉祐元年,年輕的蘇軾方出蜀道,正在向京師,作一場漫長無盡頭的旅行。
1079年,烏臺詩案事發的幾月前,蘇軾自徐州移知湖州。
途中他路過了揚州,生平第三次經過平山堂。
此時,距蘇軾和歐陽修最後一次相見,已達九年,而歐陽修也已逝世八年之久。
在揚州,蘇軾寫下了這首《西江月·平山堂》。
很巧。這兩首詞所作之年份,都是蘇軾人生的大轉折點。
《朝中措》那一年,蘇軾入京科考。
《西江月》那一年,大名鼎鼎的烏臺詩案。
人生造化,不外如是。
我們把這兩首詞,放在一起看。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歐陽修《朝中措·平山堂》,1056年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蘇軾 《西江月·平山堂》,1079年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蘇軾一生,所作妙詞,數之不盡。單單文中所提這幾首,無一不是極盡字詞之工,讀來汗下。
但將詩詞與個人造化,對照起來看,才是真的唏噓。
題主提到蘇軾杭州七言,讓我不免又想起一首詞。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當然,這裡的西湖是潁州西湖。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又十年後,1091年,已是54歲的蘇軾,出知潁州。十年後,他也將鶴去。
潁州的歌女,仍然唱著四十三年前,歐陽修在潁州任官時所作的《木蘭花令》。
飄搖半生的蘇軾,次韻了歐陽修那首《木蘭花令》: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我念高中時,恰好在黃州,也就是黃岡中學。
週末我時不時會坐6路車,去到赤壁公園,那裡有蘇軾當年所修的亭子和睡過的山洞。整個園中,刻滿了蘇軾的詩文。
在黃州三年,近乎熟讀熟背了先生的所有詩詞。
我每每一去,輒在那裡駐足一個白晝,口中唸叨著:
“與餘同是識公者,惟有壁下江流聲。”
高中畢業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追尋先生的腳步,遊遍了江浙,也去了眉州。
在西湖上泛舟時,終於可以吟出那句在心中默誦過千遍的詩: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可移步此答案,對本文中出現的部分詞句做了賞析及註解:
你認為哪句詩中的一個字用得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