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
I wèi
亦作“愄”。
1.害怕;恐懼。
《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韓詩外傳》卷九:“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
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浩然《豔陽天》第六三章:“你的思想根子,就是畏難情緒,怕鬥爭!”
2.使害怕;嚇唬。
《逸周書"命訓》:“夫民生而惡死,無以畏之,能無恐乎?若恐而承教,則度至於極。”
孔晁注:“以死亡恐民,使奉上易教也。”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天下之兵皆去秦而與齊爭宋地,此其為禍不難矣。願王之毋以此畏三晉也。”
《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殺昭平,反來畏我。”
顏師古注:“令我恐畏也。”
3.憂慮;擔心。
《史記"項羽本紀》:“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唐杜甫《羌村》詩之二:“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陳師道《別三子》詩:“有女初束髮,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
4.避開。
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二:“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唐杜甫《畏人》詩:“畏人成小築,褊性合幽棲。”
明方孝孺《東陽葛府君誄》:“嗜道若飴,畏利猶虺。”
5.忌妒。
《史記"魏公子列傳》:“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漢書"韓信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稱疾不朝從。”
6.厭惡。
《韓詩外傳》卷六:“遇賢者則愛,親而敬之;遇不肖者則畏,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
7.敬重;心服。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鄭玄注:“心服曰畏。”
唐韓愈《寄盧仝》詩:“先生固是餘所畏,度量不敢窺涯涘。”
宋葉適《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少遊太學,諸生畏其能。”
8.險惡;可怕。
9.古謂因畏懼而死於非命。
《禮記"檀弓上》:“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
鄭玄注:“﹝畏者﹞人或時以非罪攻己,不能有以說之死之者。”
陳澔集說:“先儒言明理可以治懼,見理不明者,畏懼而不知所出,多自經於溝瀆,此真為死於畏矣。”
孫希旦集解:“畏,謂被脅迫而恐懼自裁者。”
10.通“圍”。圍困。
《論語"子罕》:“子畏於匡。”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匡人誤圍夫子,以為陽虎。”
邢昺疏:“子畏於匡者,謂匡人以兵圍孔子。”
《呂氏春秋"勸學》:“孔子畏於匡。”
陳奇猷校釋:“畏乃‘圍’之假字,畏、圍古音同部,自可假借……《淮南子"主術訓》作‘孔子圍於匡’,尤為畏、圍通之明證。”
《文選"班昭〈東征賦〉》:“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聖人。”
呂向注:“《論語》雲:‘子畏於匡。’言遭匡人圍之也。”
11.通“隈”。弓的彎曲處。
明焦竑《焦氏筆乘"古字有通用假借用》:“畏也者必撓。畏讀為隈。畏,隈古省文。”
II wēi
1.通“威”。
《書"皋陶謨》:“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孫星衍疏:“畏,一作威。明威,言賞罰。”
《國語"魯語下》:“聞畏而往,聞喪而還。”
汪遠孫發正:“畏,讀為威……畏、威古字通。”
《韓詩外傳》卷三:“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
2.見“畏壘”。
III wěi
見“畏隹”。
----漢語大辭典
畏
I wèi
亦作“愄”。
1.害怕;恐懼。
《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韓詩外傳》卷九:“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
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浩然《豔陽天》第六三章:“你的思想根子,就是畏難情緒,怕鬥爭!”
2.使害怕;嚇唬。
《逸周書"命訓》:“夫民生而惡死,無以畏之,能無恐乎?若恐而承教,則度至於極。”
孔晁注:“以死亡恐民,使奉上易教也。”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天下之兵皆去秦而與齊爭宋地,此其為禍不難矣。願王之毋以此畏三晉也。”
《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殺昭平,反來畏我。”
顏師古注:“令我恐畏也。”
3.憂慮;擔心。
《史記"項羽本紀》:“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唐杜甫《羌村》詩之二:“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陳師道《別三子》詩:“有女初束髮,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
4.避開。
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二:“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唐杜甫《畏人》詩:“畏人成小築,褊性合幽棲。”
明方孝孺《東陽葛府君誄》:“嗜道若飴,畏利猶虺。”
5.忌妒。
《史記"魏公子列傳》:“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漢書"韓信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稱疾不朝從。”
6.厭惡。
《韓詩外傳》卷六:“遇賢者則愛,親而敬之;遇不肖者則畏,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
7.敬重;心服。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鄭玄注:“心服曰畏。”
唐韓愈《寄盧仝》詩:“先生固是餘所畏,度量不敢窺涯涘。”
宋葉適《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少遊太學,諸生畏其能。”
8.險惡;可怕。
9.古謂因畏懼而死於非命。
《禮記"檀弓上》:“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
鄭玄注:“﹝畏者﹞人或時以非罪攻己,不能有以說之死之者。”
陳澔集說:“先儒言明理可以治懼,見理不明者,畏懼而不知所出,多自經於溝瀆,此真為死於畏矣。”
孫希旦集解:“畏,謂被脅迫而恐懼自裁者。”
10.通“圍”。圍困。
《論語"子罕》:“子畏於匡。”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匡人誤圍夫子,以為陽虎。”
邢昺疏:“子畏於匡者,謂匡人以兵圍孔子。”
《呂氏春秋"勸學》:“孔子畏於匡。”
陳奇猷校釋:“畏乃‘圍’之假字,畏、圍古音同部,自可假借……《淮南子"主術訓》作‘孔子圍於匡’,尤為畏、圍通之明證。”
《文選"班昭〈東征賦〉》:“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聖人。”
呂向注:“《論語》雲:‘子畏於匡。’言遭匡人圍之也。”
11.通“隈”。弓的彎曲處。
明焦竑《焦氏筆乘"古字有通用假借用》:“畏也者必撓。畏讀為隈。畏,隈古省文。”
II wēi
1.通“威”。
《書"皋陶謨》:“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孫星衍疏:“畏,一作威。明威,言賞罰。”
《國語"魯語下》:“聞畏而往,聞喪而還。”
汪遠孫發正:“畏,讀為威……畏、威古字通。”
《韓詩外傳》卷三:“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
2.見“畏壘”。
III wěi
見“畏隹”。
----漢語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