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劇彌
-
2 # 天邊之雲
自古以來,人類對道的研究、體驗和應用,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由於道的內涵宏富,貫穿所有時空,涉及萬事萬物的初始、過程,以及存在和結果。所以對“道”認識和體驗不盡相同,當然解讀也各不相同。
本文只做簡要說明,拋磚引玉,供朋友參考。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做了專門說明。尤其是第一章第一句,尤為關鍵。因為它既是貫穿道德經全文的魂,也是道德經的點題之筆。
由於古代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這就為讀誦和理解造成很大障礙。斷句不同,意思就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而對這一句的解讀,關鍵在斷句。一般斷句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常道了。這樣解讀明顯過於膚淺,因為沒有揭示道的本質,沒有說明什麼是道。既然叫道德經,就是要對道與德有實質性的闡述,否則就不能叫真正的道德經。
如果我們這樣斷句,看看效果如何。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即合理性;
道非:即不合理性;
常道: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同時存在,才是道的常態。
事實可以證明:這樣解讀,比較接近道的原貌。
讓我們看一下現實,既有光明美好,也有陰暗邪惡;既有正道,也有外道和邪見;既有開放包容,也有封閉保守;既有進化昇華,也有退化墮落;既有解脫自在,也有困惑煩惱;既有高峰,也有低谷;既有順境,也有逆境;既有快樂幸福,也有壓力痛苦等等等等。
我們把表現好的,叫道德(有道);表現不好的,叫不道德(無道)。而且有什麼樣的德性,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德行。不論是有德,還是無德,都是道的示現,都是道之用。所以不要把“道”解讀為純粹的美好。正確的是“道”,錯誤的就不是道了嗎?即使背道而馳,也是道啊。
這裡要防止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既然都是道,就無所謂對錯。這恰恰說明不明白“道”的實質內涵,才會說出這樣的話。而以上說明,恰恰就是為了防止這樣的誤區。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都說明:事有可為,有不可為。而不是為所欲為。否則法律、紀律、規章、制度以及道德規範,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有人把道解讀成“空”或“無”,也有一定道理,只是不夠具體。因為沒有說明什麼是“空”或“無”。
空無,並不是絕對沒有,而是蘊含一切的有,只因沒有表現出來,所以叫“空”或“無”。在這裡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這個“有”不是果,而是因。
空無為萬事萬物的本源,它具足一切的種子,而不是結果。就如一粒種子溶入泥土,既有開花結果的可能;也有半路夭折的可能;也有未生根發芽就腐爛的可能。所以說結果如何是不確定的。
生命進化與種子的成長過程類似,也有一個出生、成長壯大、直至結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把握的,而不是隨心所欲就能實現。
還有人把“道”解讀為規律法則,這是在強調道的作用。
我們不妨用體、相、用來說明,這樣比較容易理解一些。
一切的現象,以及一切的作用,都是以“道”本體為基礎的。離開了“道”本體,也就沒有“道”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也就沒有了作用。即沒有了實質的“體”,也就沒有了諸多的“相和用”。
就像用木材製造產品,不論製造成什麼產品,材質都是木質;不論產品做何用途,都是木質在起作用。離開了木材,就沒有了木質產品,自然也就沒有了用途。
現實中還有一種合道說,或迴歸說。修行是為了解脫,而解脫的前提是要有規範和約束。只有朝著正確的道路規範,才有解脫的可能。而道是無限的,那麼路也是無限的。真正的合道,是明道之後,合於正道,按照正確的道路前行,而不是簡單的迴歸。
道雖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如果不清楚本源的實質,就盲目去追求,那就是迷信。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實“道”一直沒有離開過人們的生活,體現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現實可以洞察本源,只是人們沒有留意和總結,而不能洞見“道”的全貌。
要真正認識道,還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層面,還要結合生活、結合自身去應用、去驗證。比如:我們認為一樣東西好吃,至於是否真的好吃,還需要我們親自嘗一嘗,品一品。否則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吃。
如果只是研究,而不注重實證,這種研究就缺乏可檢驗性。恰恰真正的道理是經得起檢驗的,而且經得起全面的檢驗。如果在生活中都不能說得通,就說明這種認識是有侷限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要有一種精神,一種認真負責的求證精神,否則就會自誤、誤人。
-
3 # 剛剛好100810081008
我的斷句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的翻譯理解…
宇宙萬物執行的規律有時可以瞭解感受(道可),有時又捉摸不透不能明瞭(道非),兩種情況都存在,這才是宇宙萬物正常永恆的存在執行規律(常道)。宇宙萬物有的存在可見(名可),有的看不見摸不著(名非),兩種情況都存在,這才是宇宙萬物正常永恆的狀態(常名)。
回覆列表
首先,不同方式的斷句,其涵義必然不同。
1.“道可,道非,常道”。這種斷法一般指,有贊成的,有反對的,這就是所謂的常道。
2.“道可道,非常道”。這種斷法則指,道可以說,但是一旦說出來,就盡是些非常之道,而不是常道。
這兩種講法看似不同,本質上卻有相通的地方。
相同點:他們無論怎麼斷,都沒有偏離陰陽之法。有贊成,就有反對,有常道,就有非常道。
不同點:前者的核心在強調,世界上人事物很難齊整,這種複雜多樣才是天地本色,此句頗有一種頓悟的既視感。
後者的核心在強調,世人都在追逐一些非常之道,卻真正的忽略了常道,此句更有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