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阿炳故事簡介:
阿炳原名叫華彥鈞,1893年出生,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
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
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阿炳從小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迴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
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絃、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
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擴充套件資料:
阿炳在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二泉映月》,據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
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
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
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
人阿炳故事簡介:
阿炳原名叫華彥鈞,1893年出生,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
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
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阿炳從小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迴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
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絃、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
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擴充套件資料:
阿炳在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二泉映月》,據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
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
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
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