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冬安858090

      現代物流是伴隨社會化大生產程序產生和發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貿易範圍的擴大,其功能也在不斷拓展,服務領域不斷延伸,因此現代物流的發展呈現出一體化、網路化、智慧化、專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等趨勢,由於這些趨勢大多數也呈現於許多其他產業的發展軌跡之上,而且在這些方面前人已有較多論著,本文不再重複。

      現代物流業存在於國民經濟體系之中,但又具有區別於其他產業門類的獨特產業特性,它是一個複合產業,依附於其他產業,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等等,這些產業特性必然使物流業的發展有著個性化的獨特趨勢。隨著產業環境、服務物件以及產業自身的發展變化,現代物流正呈現出許多新的發展趨勢。

      一、產業佈局:新的物流中心伴隨產業轉移而興超

      現代物流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首先是從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在這些地區,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分工的細化,要求物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之間更為順暢地流轉。在需求的引導下,現代物流逐漸發展、成熟起來,一些大的物流中心也在這些地區逐漸形成。

      但是,產業的積聚也使這些地區的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約束也日益凸現,於是大批產業特別是對原材料、勞動力投入量較大的製造業開始從這些地區轉移出來,而承接這些產業的基本都是經濟相對欠發達,擁有大量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的地區。

      以製造業為主的這些轉移產業生成的物流量巨大,對物流服務需求旺盛,因此,產業的轉移必然引起物流中心的轉移。海運是國際物流最主要的載體,20世紀90年代以前,全球的大型港口主要集中於歐洲和北美,但近些年來亞洲港口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成長起來,如今,全球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和遠洋班輪航線都集中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這些港口絕大多數都是具有綜合物流功能的第三代港口。這些地區以港口為核心,整合其他運輸方式,拓展各種物流服務功能,成為新興的國際物流中心;這些物流中心又透過國際航線的延伸和資訊的交匯構築了覆蓋全球的物流網路。

      由於國際間的產業轉移是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產業首先落戶於發展中國家區位條件相對較好、物流環境相對完善的地區,而這些地區會因為承接了轉移產業而使經濟發展加速,同時其本地產業也依靠外來資金和技術的注入而迅速成長起來。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達地區其產業達到飽和所經歷的時間一般要比發達國家短,由此也加速了產業二次轉移的程序,即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達地區轉向相對落後地區。伴隨產業的二次轉移,新的物流中心又會在承接產業二次轉移的地區興起。

      二、產業分工:物流產業由水平分工轉向垂直分工

      物流業是一個複合產業,它是在運輸、倉儲、包裝、加工等多個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整合發展而來的,因此,過去物流產業內部分工一般是水平橫向的,即按照功能進行劃分,而物流供應商也是運輸企業、倉儲企業、配送企業、裝卸公司等這些具有單一功能的傳統物流企業。但是,隨著現代物流理念的發展,整合了各種物流服務功能的現代物流服務模式也應運而生,並且逐漸取代了傳統物流服務模式的主體地位。物流服務主體也由功能單一的運輸、倉儲等傳統物流企業,發展到具備運輸、倉儲、配送、加工等多種服務功能的綜合物流企業,物流產業水平分工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與此同時,物流需求時間與空間跨度的不斷加大促使物流網路不斷擴充套件,物流服務範圍不斷擴大,而“門到門”、“JIT”等物流服務理念的產生又要求不斷提高物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運作精度。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物流供應商能夠在構建覆蓋全球物流網路的同時,又在所有網點建立起綜合各種功能的物流服務企業,再加上不同國家物流市場準入條件的限制,物流企業獨立建立縱向的經營鏈條難度很大。因此,物流產業只能依靠垂直分工來整合和完善整個系統,形成國際物流、區域物流、國內物流乃至地區物流的垂直層次結構。如今,許多跨國物流集團與當地物流企業之間就已經建立起_r這種垂直縱向分工關係,這些大的集團佈設了覆蓋全球的物流網路,但在許多物流節點上都採用或部分採用向當地物流企業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物流活動。這種垂直產業分工模式既降低了大集團開闢新市場的門檻和風險,也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拓展了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是雙贏之舉,也有利於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運營模式:物流管理與設施“軟”,“硬”分離

      最原始的物流形態是企業自辦物流,即生產和銷售企業自己擁有運輸工具、倉庫堆場、裝卸機械等物流設施裝置,並且這些設施一般只為本企業服務。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出現了企業間的聯合配送,之後又出現了第三方物流,物流開始走向社會化,物流服務供應商和服務物件逐漸分離。但由於第三方物流企業一股都擁有一定數量的物流硬體設施裝置,因此,這個階段物流產業還維持著硬體設施與軟體管理一體化的狀態。

      現代物流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第四方、第五方物流,即專門提供物流方案和進行物流人才培訓的企業或機構。雖然這些劃分方法在學術界還有爭論,但是應該看到,那些不依託或者不完全依託物流硬體設施裝置的物流服務提供者或參與者在產業內開始湧現,並且其市場份額在逐漸擴大。這種型別的物流服務供應商本身不擁有物流設施裝置,但它們會為所服務的企業制定完整的物流方案,然後利用社會物流資源實現方案。還有一些第三方物流企業也在向這一方向發展,它們保持甚至減少自有物流設施裝置的規模,與此同時整合社會物流資源服務於自身,也就是變“擁有”物流硬體為“控制”物流硬體。

      物流產業內“軟”的管理、設計與“硬”的設施、沒備相分離,使產業分工更加明晰,提高了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並且能夠加速市場發育和產業升級,這一物流產業新的發展趨勢在未來會更加明顯。

      四、產業驅動力:物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趨於—致

      傳統物流業發展模式將物流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這樣就使物流具有明顯的外部成本與外部效益。在傳統發展模式下,物流產業對資源佔用、能源消耗只需付出極低的價格,對環境汙染的補償十分有限,甚至無需補償,這就造成了物流產業的外部成本;而物流企業透過採用先進技術手段、設施裝置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節約了資源並保護了環境,企業加大了內部的成本投入,但獲益的是物流服務物件和全體社會成員,如果在無序競爭的狀態下,物流企業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和回報,這就造成了外部效益。物流業的成本與效益獨立於社會、環境系統之外,而企業具有逐利性,因此必然以犧牲社會利益為代價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現代物流理念已經意識到物流業是一個獨立地位較弱的產業,它不能獨立地創造價值,而是依附於其他產業創造附加值,物流服務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間由競爭關係轉變為合作關係,成為利益共同體,這樣物流服務提供者就必須充分考慮服務物件的需求和利益。此外,現代物流始終追求系統的整體效益最大化,而這個系統不僅限於各個功能組成的內部系統,而是涉及由物流連線的整個供應鏈系統及其所在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大系統。伴隨“綠色物流”理念在全球的推廣,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物流業發展模式將受到限制或付出高昂成本,同時,“服務更好”而不是“價格更低”的物流企業將在市場中獲得更加有利的競爭地位和更加合理的回報,物流業的外部成本與外部效益都將逐漸內部化。現代物流理念的進化推動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產業回報與社會、環境效益將在共同的利益基礎上推動現代物流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禮監秉筆劉瑾和正德皇帝的舅舅張氏兄弟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