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街談巷議

    劉瑾是正德一朝的大太監之一,“八虎”之一。

    所謂“八虎”就是正德皇帝還在東宮時寵信的八個親近太監。其中劉瑾是成年後才淨身入宮當太監的,相比較自幼入宮的那幾個太監,格外的狡猾和狠毒。

    他這個人志向也很遠大,以前朝大太監王振為偶像。大概是因為兩個人都是成年後入宮,在這方面有共同語言。

    (影視劇中的劉瑾)

    劉瑾因為成年後才入宮,所以精通各種民間玩樂手段,每天都有新花樣獻給當時還是個少年的正德皇帝,讓正德皇帝對他寵信愈深。

    等到正德皇帝登上皇位,他也一舉成為了正德皇帝身邊最得寵的大太監,一度掌管著司禮監。

    劉瑾這個人非常會體察正德皇帝的心意,雖然因為為非作歹,黨同伐異,經常被群臣彈劾,但是依然屹立在正德皇帝身邊,巍然不動。

    像明朝的大太監們都是喜皇帝所喜,惡皇帝所惡,所以他們與勳貴之間的關係,全賴於皇帝的喜惡。

    1、明朝的外戚。

    自古以來,中國的權力爭鬥就有這麼幾方,你方唱罷我登場,權臣、外戚、宦官,當然還包括皇帝,其中外戚的影響力一直到了明朝的時候才徹底的被根絕。

    明太祖立國之初,就立下了嚴酷的祖宗之法,杜絕後宮和外戚干政。

    《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八》:明太祖立國,家法嚴。史臣稱后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

    當然,也不是沒有外戚仗著自己的親戚身份,不遵法紀,但是都是一些並不觸及朝廷根本的問題。

    所好不過田宅、狗馬、音樂,所狎不過俳優、伎妾,非有軍國之權,賓客朋黨之勢。

    因為明朝時候外戚的地位,所以那些想往上爬的大太監們並不太樂意接近這些外戚,當然,保持表面上的尊敬是肯定的,但是並不過分親近。

    因為一旦過分親近,就有內外勾結,害政擅權的嫌疑,非常容易被皇帝猜忌,群臣彈劾。

    明朝的這些大臣動不動就是祖宗成法,而外戚和後宮不得干政就是明朝立國時的“家法”。

    (影視劇中的明孝宗及張皇后)

    2、雖有“家法”,無外“人情”。

    祖宗家法並不是完全無懈可擊,舉明一朝,也並不是沒有參與國是的外戚。

    比如明英宗的舅舅會昌侯孫繼宗就因為擁立明英宗還朝有功,掌握了明朝一部分兵權。

    所以外戚到底能不能有權,能不能掌權,其實還是看皇帝。

    但是奇怪的地方在於,雖然正德皇帝是張皇后唯一的兒子,但是母子間的關係卻非常冷淡,以至於正德皇帝幾乎可以說是一點面子都沒給兩個舅舅留下。

    這一點可以從《明史》的后妃傳中可以看出,對於正德皇帝時期的張皇后,僅以一句話帶過。

    武宗即位,尊為皇太后。五年十二月,以寘鐇平,上尊號曰慈壽皇太后。

    也許正是因為正德皇帝與太后的關係緊張,所以,正德一朝的張氏兄弟平平順順,並沒有惹出什麼亂子,比起明孝宗時期的飛揚跋扈,可以說非常低調。

    這也是因為正德皇帝繼位不久,就給了自己兩個舅舅當頭一棒。

    他聽信算卦者曹祖的說辭,以為曹祖的兒子——當時正為張延齡家奴的曹鼎——與張延齡圖謀不軌。這種無憑無據,僅憑口頭陳述的事兒,正德皇帝也當了真,直接把自己的小舅舅張延齡抓起來關進了大牢。

    如此輕信,實在不像正德皇帝一貫的作風。

    還沒等審問,曹祖就服毒自盡了。人們都認為曹祖的死可能是張延齡下的手(其實更值得懷疑的是太后,不過眾人不敢明說),既沒有證據,那就只能把人放了,於是,張延齡逃過一劫。

    《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八》:初,正德時,日者曹祖告其子鼎為延齡奴,與延齡謀不軌。武宗下之獄,將叢集臣廷鞫之,祖仰藥死。時頗以祖暴死疑延齡,而獄無左證,遂解。

    從這件事之後,張氏兄弟徹底的老實了下來。正德皇帝一朝的時候才得以平安度過。

    因為正德皇帝與皇太后之間關係冷淡,所以就有謠言說正德皇帝並不是皇太后的親子,甚至連後來寧王作亂,也打出了正德皇帝血統不正的旗號。

    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

    (影視劇中的正德皇帝)

    綜上所述,張氏兄弟雖然是正德皇帝的親舅舅,但是並不為正德皇帝所喜,身為大太監的劉瑾自然也會對張氏兄弟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也因此史書中並沒有兩者間有過交集的記載。

    所以我認為這兩者間大概就是見面打個招呼的點頭之交。

  • 2 # 使用者3343249629072

    1、地位不同

    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權重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一個職務。司禮監秉筆太監除了握有批紅的權力外,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一般還兼任提督東廠,可謂位高權重。明代有名的權宦幾乎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職位,有“內相”之稱。在司禮監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筆太監之上,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批紅”的部分最後的稽核蓋印。

    2、歷史背景不同

    (1)司禮監掌印太監

    明代內廷以司禮監為首有十二監,下設有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除專司清洗內廷衣物、便器的浣衣局外,其餘二十三單位皆設於紫禁城內。

    朱元璋即位初期,各監各局編制約百人,至明中後期,多數監局在各省州縣,皆派駐直屬宦官,主管與宮內需索有關的業務,並監視疆吏民情以密報內廷,宦官人數達數萬人。

    (2)司禮監秉筆太監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朱元璋對宦官機構進行第一次調整時,增設了司禮監,其職權為掌宮廷禮儀。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第二次全面調整時,司禮監的職權則改為掌冠婚喪祭禮儀、賞賜筆墨書畫、督導光祿司供應皇宮筵宴等事務。

    這時,司禮監雖仍排列在內監之後,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內使出門馬牌等機要工作,無疑已大大提高了其地位。

    永樂時期,司禮監仍為宦官的一般衙門。但到宣宗朝,司禮監的地位開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年),特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授小內使書,而太祖不許宦官識字讀書之制從此廢除。

    內書堂直屬司禮監,其主要任務是為二十四衙門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負責記錄御前文字的太監和掌封進本章、發行諭批的文書房宦官亦均出自內書堂。

    擴充套件資料

    司禮監組織結構

    明代司禮監設“掌印太監一員,秉筆、隨堂太監八員,或四五員……司禮監提督一員,秩在監官之上,於本衙門居住,職掌古今書籍、名畫、冊葉、手卷、筆、硯、墨、綾紗、絹布、紙剖,各有庫貯之。選監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鎖鑰。

    所屬掌司四員或六七員,佐理之。並內書堂亦屬之。又經廠掌司四員或六七員,在經廠居住,只管一應經書印板及印成書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

    可見司禮監下屬的經廠,完全是一個掌管刻書及書籍版片的專門機構。其規模隨著司禮監權力的不斷擴大而擴大。

    嘉靖十年(1531年),清理過一次內府工匠額數,曾革去老弱殘疾、有名無人者15167名,實留12255名,並著為定額。

    其中司禮監就佔有1583名,而專事刻書出版者為:箋紙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歷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筆匠48名;畫匠76名;刊字匠315名,總1275名。

    450多年前的司禮監經廠,居然有1200多人的印刷廠,而且分工細密,實在是當時世界出版印刷業上的奇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絨毛的手套,絨毛髒了該如何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