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金術(al-kimiya)是中世紀的一種化學哲學的思想和始祖,是化學的雛形。其目標是透過化學方法將一些基本金屬轉變為黃金,製造萬靈藥及製備長生不老藥。現在的科學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紀之前,鍊金術尚未被科學證據所否定。包括牛頓在內的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曾進行過鍊金術嘗試。現代化學的出現才使人們對鍊金術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鍊金術曾存在於古巴比倫,古埃及,波斯,古印度,中國,古希臘和古羅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後在歐洲存在直至19世紀-在一個複雜的網路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
鍊金術是起於12世紀歐洲的一個名字。到公元八世紀,鍊金術真正開始了。早期的鍊金術者的生活時代是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西方最早的鍊金術著作是偽託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的名字寫的(約公元100年)。西方鍊金術認為金屬都是活的有機體,逐漸發展成為十全十美的黃金。這種發展可加以促進,或者用人工彷造。所採取的手段是把黃金的形式或者靈魂隔離開來,使其轉入賤金屬;這樣賤金屬就會具有黃金的形式或特徵。金屬的靈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種靈氣,主要是表現在金屬的顏色上。因此賤金屬的表面鍍上金銀就被當作是鍊金術者所促成的轉化。
西方的鍊金術可追溯到希臘化時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西默斯。大約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著一種物質,它能魔術般地使金屬出現人所企望的變化。他對這種物質的稱呼,經阿拉伯傳入拉丁語系後,叫做“Elixirvitae”(長生不老藥),也就是類似於中國所說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藥”———“金丹”。另一位鍊金術士,活動於公元三世紀的赫爾墨斯,是埃及的僧侶。作為一切有用的技藝的發明者,赫爾墨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與埃及的月神有溝通,後來慢慢地被神化為“三次最偉大的赫爾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以至於他的名字,最後就直接演變成為“鍊金術”。
鍊金術士相信,“鍊金術”的精餾和提純賤金屬,是一道經由死亡、復活而完善的過程,象徵了從事鍊金的人的靈魂由死亡、復活而完善,鍊金術能使他獲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變他的精神面貌,最終達到與造物主溝通。不用說,這樣的目標是無法達到的。鍊金術士也明白這一點,因而從各方面來作出“說明”。例如,一部鍊金術著作解釋長生之難求說:“由於它是人世間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認為它只能由極少數人透過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啟示而不是個人的勤奮才獲得哲人石的。”而且對服用“哲人石”能否治病長生的方法,也故意說得非常微妙。
埃及神陶斯傳授給人們的技藝。陶斯的另一個分身是希臘神赫米斯,赫米斯是許多行業的守護神,擁有長著羽翼的涼鞋、魔杖、催眠笛等寶物,鍊金術師常貼赫米斯封條在他們的原料上,現代的鍊金術士為了表達敬意,則用某種配方“貼了赫米斯封條”來表示機密不可外洩。
鉛或銅這樣的賤金屬,怎樣才能變成黃金?鍊金家認為,鉛或銅之所以不像黃金那樣的高貴和耐久,是因為在性質上有缺欠的地方。因而就需要設法用各種物質來加以補充。一些人又認為在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四元素以外,作為各種金屬的最常見的共同元素,還有汞、硫和鹽這三種。根據這三種元素的配比的不同,就可以得到鉛、銅或黃金。於是他們就以不同的方法並按不同的比例把三種元素相混合,或是在賤金屬中加入某一種元素,以試驗能否製出黃金。
另外,還有人認為,有一種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的神秘之“聖石”。它可以隨心所欲地把鉛變成金或銀。這種“聖石”究竟在何處,雖然尚未得知,但是要想製出黃金,就必須首先找到它。他們把這種“聖石”稱之為所謂“哲人石”。 伊斯蘭鍊金術體現了一種關於本質的哲學,它與古希臘赫耳墨斯的哲學和中國的鍊金術,以及關於礦物和金屬轉變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關係。伊斯蘭教歷史上,穆斯林學者對鍊金術的效能長期爭論不休。正統的宗教學者大多反對鍊金術,而多數自然學科的學者,儘管他們也不相信一般金屬能變成黃金,卻接受了鍊金術的基本觀點。著名的伊斯蘭醫學家伊本·西那 在他的《治療書》中關於金屬構成的學說,便是以鍊金術的理論為基礎。
穆斯林最早的鍊金術者是倭麥亞王子哈立德·伊本·亞連德(Khalid ibn Yazid)。8世紀初,鍊金術甚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扎比爾·伊本·海揚(Gabir ibn Hayyan)。他的著作《七十論》和《平衡書》,被視為伊斯蘭鍊金術的基礎理論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關於鍊金術最重要的文獻。穆斯林醫生兼鍊金術拉齊被譽為將鍊金術發展為古代化學的奠基人。
但是儘管如此,由於長生的誘惑力,直到用化學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學證據否定的19世紀之前,它一直都有廣闊的市場,甚至像艾薩克·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都認為,透過實驗來製取黃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國王,也與中國的那些皇帝一樣,一心希望透過鍊金術使自己達到長壽永生。如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法國國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鍊金術的忠實信徒。其中特別有趣的,像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對鍊金術士約翰·迪真是寵幸得無以復加,甚至特許他在宮中從事鍊金術活動。在號稱“鍊金術的中心”的布拉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魯道夫二世把鍊金術士邁克爾·梅爾特封為伯爵。
近代化學的出現,使人們對制金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到了17世紀以後,鍊金術遭到了批判。鍊金術的希望破滅了。
尼古拉·勒梅 NicolasFlamel,在《尼古拉的遺囑》中,他被稱做尼古拉·勒梅,一位生於1330年的法華人,本是一個普通的抄寫員。他夢到拿著書的天使,然後得到一本《猶太人亞伯拉罕之書》,據說經多年研習實驗,他洞悉了鍊金術的秘密,於1382年4月25日傍晚5點製成了紅色的魔法石,並利用魔法石三次製造黃金。1417年,尼古拉去世。他生前的住所和捐建的墓室裡刻滿了奇怪的符號和難解的浮雕,引得各地鍊金術士們挖地三尺尋找魔法石的秘密,盜墓者終於掘開了尼古拉夫婦的棺材———就像傳奇故事應有的情節,棺材裡一無所有。
600多年前,一個卑微的抄寫員尼古拉·勒梅在巴黎安靜的去世,這個人就是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謎:他留下了來歷不明的鉅額財產,還有一份用密碼寫成的怪異遺囑;他去世前曾讓人在臭名昭著的巴黎聖嬰公墓屍房牆上刻下了神秘的浮雕。人們甚至懷疑,他的“去世”也只是一個精心安排的假象。
1417年3月,87歲的尼古拉去世。
1719年,保羅的書《土耳其之旅》在巴黎出版。其中一段他碰見一個奇怪的土耳其人,他對保羅說:“你真得相信他已經死了嗎?不,我的朋友,尼古拉·勒梅還活著。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妻子,都還不曾嚐到死亡的滋味。”
1761年,塞繆在巴黎歌劇院的拱門下看到了尼古拉夫婦。
1929年,在巴黎,路易·保威爾講道一個酷似尼古拉的老人。
尼古拉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拉叮文、希臘文,擅長書法和抄寫。尼古拉以手抄稿本為業,也收學生,教他們抄寫和畫插圖。經常有貴族花錢請他抄錄珍稀稿本,所以他有可能抄到了鍊金術的文稿。煉成哲人之石後他將鍊金所得來的財富用在慈善事業上,在巴黎修建了十四家醫院,興建並修整了教堂,最後於1427年卒於老家。
鍊金術(al-kimiya)是中世紀的一種化學哲學的思想和始祖,是化學的雛形。其目標是透過化學方法將一些基本金屬轉變為黃金,製造萬靈藥及製備長生不老藥。現在的科學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紀之前,鍊金術尚未被科學證據所否定。包括牛頓在內的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曾進行過鍊金術嘗試。現代化學的出現才使人們對鍊金術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鍊金術曾存在於古巴比倫,古埃及,波斯,古印度,中國,古希臘和古羅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後在歐洲存在直至19世紀-在一個複雜的網路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
鍊金術是起於12世紀歐洲的一個名字。到公元八世紀,鍊金術真正開始了。早期的鍊金術者的生活時代是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西方最早的鍊金術著作是偽託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的名字寫的(約公元100年)。西方鍊金術認為金屬都是活的有機體,逐漸發展成為十全十美的黃金。這種發展可加以促進,或者用人工彷造。所採取的手段是把黃金的形式或者靈魂隔離開來,使其轉入賤金屬;這樣賤金屬就會具有黃金的形式或特徵。金屬的靈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種靈氣,主要是表現在金屬的顏色上。因此賤金屬的表面鍍上金銀就被當作是鍊金術者所促成的轉化。
西方的鍊金術可追溯到希臘化時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西默斯。大約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著一種物質,它能魔術般地使金屬出現人所企望的變化。他對這種物質的稱呼,經阿拉伯傳入拉丁語系後,叫做“Elixirvitae”(長生不老藥),也就是類似於中國所說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藥”———“金丹”。另一位鍊金術士,活動於公元三世紀的赫爾墨斯,是埃及的僧侶。作為一切有用的技藝的發明者,赫爾墨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與埃及的月神有溝通,後來慢慢地被神化為“三次最偉大的赫爾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以至於他的名字,最後就直接演變成為“鍊金術”。
鍊金術士相信,“鍊金術”的精餾和提純賤金屬,是一道經由死亡、復活而完善的過程,象徵了從事鍊金的人的靈魂由死亡、復活而完善,鍊金術能使他獲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變他的精神面貌,最終達到與造物主溝通。不用說,這樣的目標是無法達到的。鍊金術士也明白這一點,因而從各方面來作出“說明”。例如,一部鍊金術著作解釋長生之難求說:“由於它是人世間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認為它只能由極少數人透過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啟示而不是個人的勤奮才獲得哲人石的。”而且對服用“哲人石”能否治病長生的方法,也故意說得非常微妙。
埃及神陶斯傳授給人們的技藝。陶斯的另一個分身是希臘神赫米斯,赫米斯是許多行業的守護神,擁有長著羽翼的涼鞋、魔杖、催眠笛等寶物,鍊金術師常貼赫米斯封條在他們的原料上,現代的鍊金術士為了表達敬意,則用某種配方“貼了赫米斯封條”來表示機密不可外洩。
鉛或銅這樣的賤金屬,怎樣才能變成黃金?鍊金家認為,鉛或銅之所以不像黃金那樣的高貴和耐久,是因為在性質上有缺欠的地方。因而就需要設法用各種物質來加以補充。一些人又認為在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四元素以外,作為各種金屬的最常見的共同元素,還有汞、硫和鹽這三種。根據這三種元素的配比的不同,就可以得到鉛、銅或黃金。於是他們就以不同的方法並按不同的比例把三種元素相混合,或是在賤金屬中加入某一種元素,以試驗能否製出黃金。
另外,還有人認為,有一種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的神秘之“聖石”。它可以隨心所欲地把鉛變成金或銀。這種“聖石”究竟在何處,雖然尚未得知,但是要想製出黃金,就必須首先找到它。他們把這種“聖石”稱之為所謂“哲人石”。 伊斯蘭鍊金術體現了一種關於本質的哲學,它與古希臘赫耳墨斯的哲學和中國的鍊金術,以及關於礦物和金屬轉變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關係。伊斯蘭教歷史上,穆斯林學者對鍊金術的效能長期爭論不休。正統的宗教學者大多反對鍊金術,而多數自然學科的學者,儘管他們也不相信一般金屬能變成黃金,卻接受了鍊金術的基本觀點。著名的伊斯蘭醫學家伊本·西那 在他的《治療書》中關於金屬構成的學說,便是以鍊金術的理論為基礎。
穆斯林最早的鍊金術者是倭麥亞王子哈立德·伊本·亞連德(Khalid ibn Yazid)。8世紀初,鍊金術甚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扎比爾·伊本·海揚(Gabir ibn Hayyan)。他的著作《七十論》和《平衡書》,被視為伊斯蘭鍊金術的基礎理論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關於鍊金術最重要的文獻。穆斯林醫生兼鍊金術拉齊被譽為將鍊金術發展為古代化學的奠基人。
但是儘管如此,由於長生的誘惑力,直到用化學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學證據否定的19世紀之前,它一直都有廣闊的市場,甚至像艾薩克·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都認為,透過實驗來製取黃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國王,也與中國的那些皇帝一樣,一心希望透過鍊金術使自己達到長壽永生。如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法國國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鍊金術的忠實信徒。其中特別有趣的,像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對鍊金術士約翰·迪真是寵幸得無以復加,甚至特許他在宮中從事鍊金術活動。在號稱“鍊金術的中心”的布拉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魯道夫二世把鍊金術士邁克爾·梅爾特封為伯爵。
近代化學的出現,使人們對制金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到了17世紀以後,鍊金術遭到了批判。鍊金術的希望破滅了。
尼古拉·勒梅 NicolasFlamel,在《尼古拉的遺囑》中,他被稱做尼古拉·勒梅,一位生於1330年的法華人,本是一個普通的抄寫員。他夢到拿著書的天使,然後得到一本《猶太人亞伯拉罕之書》,據說經多年研習實驗,他洞悉了鍊金術的秘密,於1382年4月25日傍晚5點製成了紅色的魔法石,並利用魔法石三次製造黃金。1417年,尼古拉去世。他生前的住所和捐建的墓室裡刻滿了奇怪的符號和難解的浮雕,引得各地鍊金術士們挖地三尺尋找魔法石的秘密,盜墓者終於掘開了尼古拉夫婦的棺材———就像傳奇故事應有的情節,棺材裡一無所有。
600多年前,一個卑微的抄寫員尼古拉·勒梅在巴黎安靜的去世,這個人就是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謎:他留下了來歷不明的鉅額財產,還有一份用密碼寫成的怪異遺囑;他去世前曾讓人在臭名昭著的巴黎聖嬰公墓屍房牆上刻下了神秘的浮雕。人們甚至懷疑,他的“去世”也只是一個精心安排的假象。
1417年3月,87歲的尼古拉去世。
1719年,保羅的書《土耳其之旅》在巴黎出版。其中一段他碰見一個奇怪的土耳其人,他對保羅說:“你真得相信他已經死了嗎?不,我的朋友,尼古拉·勒梅還活著。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妻子,都還不曾嚐到死亡的滋味。”
1761年,塞繆在巴黎歌劇院的拱門下看到了尼古拉夫婦。
1929年,在巴黎,路易·保威爾講道一個酷似尼古拉的老人。
尼古拉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拉叮文、希臘文,擅長書法和抄寫。尼古拉以手抄稿本為業,也收學生,教他們抄寫和畫插圖。經常有貴族花錢請他抄錄珍稀稿本,所以他有可能抄到了鍊金術的文稿。煉成哲人之石後他將鍊金所得來的財富用在慈善事業上,在巴黎修建了十四家醫院,興建並修整了教堂,最後於1427年卒於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