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欣城電影
-
2 # 達o芬奇密碼
這怎麼能叫慫呢。下跪或者被打死,我覺得正常的人都會選擇下跪。只有方孝孺為了罵一次皇帝,非要讓皇帝誅十族,皇帝說誅九族,方孝儒居然說誅我十族又何妨?可憐和方孝孺有關係的800人全部被殺。又不是謀反罪,真是比竇娥還冤。現在的人,都叫囂著戰爭,大不了魚死網破。如果戰勝不了對死亡的恐懼,說再多的大話,在強權面前也會成漢奸。
-
3 # Perfectmatch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司馬遷這段記載想說明什麼呢?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的人事實上也有,水滸傳中楊志見辱便是勃然大怒,捅了過去。韓信在受胯下之辱前,在衡量了各方面利弊後選擇了鑽胯,至於他當時具體怎麼想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古人推崇“器量”,也推崇“忍”,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諸葛亮說過“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蘇軾所說真正有“大勇”的人,“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也讓我想到了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概當時韓信心中沒啥感覺吧,可能沒有恐懼,也沒有沒有憤怒,心想和傻逼計較個啥,鑽個跨算個屁啊!當然,這與後來成功的韓信密不可分,否則,只是市井笑料罷了。也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
4 # 道哉
有一句話叫做“士可殺不可辱”,韓信為什麼會受胯下之辱呢?韓信可也算破落貴族,當時為什麼沒有“衝冠一怒”,舉劍刺之。
再次之前有記載的比較著名的有兩個故事,雖讓沒有胯下之辱那麼的嚴重,但是也算是遭受人情冷暖吧。
第二個,是有一次韓信在河邊釣魚,河邊每天都有一些老年婦女洗衣服,有位老人見韓信飢餓的樣子,就把自己的飯菜拿出來給韓信吃,連著十幾天,韓信非常感激,說以後定要一飯千金報答這位老婦。老人聽了這話後,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根本沒有指望你來報答。"
這兩個故事都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的,可見韓信年輕時是在貧困和別人的冷眼中度過的,經常依附於別人,在當地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是當地著名的遊手好閒,好逸惡勞之輩。但是韓信還是我行我素,因為他堅信自己的才學是要建立不世之功。不齒於勞作或是與當地的販夫走卒為伍,經常獨來獨往。
韓信看不起周圍的人,周圍的人也看不慣韓信,就像你讓開沒有成名的藝術家生活在山區,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這也造成他受胯下之辱的直接原因。有一個賣肉的也是年輕氣盛或者是當地一霸,具體情況不瞭解。肯定是看不慣韓信,整天都吃不上飯,穿的很破,腰裡掛這個劍四處遊蕩,也不敢周圍人多說話,你有什麼牛比的啊。長時間的這樣,朋友們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有一天屠夫的生意不好,家裡老婆嫌棄屠夫掙不來錢,屠夫心裡也很翻,韓信路過肉攤,屠夫看見韓信,還是老樣子,腰裡掛著劍,尤其是看見那把劍,深深地刺痛著自己,為什麼呢,劍是身份的象徵,表示自己是要做官的,於是迎上前去,擋住了韓信的去路。
小子,取下腰裡那把劍,給我。否則今天你走不了。整天帶著把劍,你不是要當官嗎?要麼就拿那把劍把我刺到,要麼今天就從我的襠下鑽過去。你看著辦吧。
韓信手裡緊緊地攥著劍,成長的過程中受盡了冷嘲熱諷,現如今堂堂七尺男兒,如何受的下這奇恥大辱。血紅的眼中似乎看見了自己那把劍刺進了屠夫的胸膛,正欲拔劍之際,自己經常背誦的《孟子.告子下.天降大任》“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慢慢的手中的劍鬆開了,腿部慢慢的彎曲,膝蓋著地的一瞬間,韓信明白了,做官放棄了,亂世之際,要自己建功立業,唯有手中緊握千軍萬馬,平定天下,方能以此立於世間 。於是一下,一下的爬過屠夫的襠下。爬過屠夫的襠下讓韓信看到了影響自己一生的東西。
在人群的嬉鬧笑聲,惋惜聲中,韓信低著頭一直向前跑,一直跑。眼裡沒有淚水,只有更加堅硬的決心,從軍。
回覆列表
我個人認為不是,韓信胯下之辱我不太清楚,還是說說自己和看法吧。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韓信不傻,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再來說說做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一時的爭強好勝只會白白斷送性命。
那麼一切都是扯淡了,也就沒有韓信的後來了呢。
讓我們來看看這句話。
沒有當年的屠夫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這句話要考,圈起來。
我個人認為是屠夫讓韓信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魚死網破的道理。
韓信當時真和別人起了爭執,他可是帶著刀劍上街的,雙方對持刀劍相見,必有人死。
殺人就是償命,那就真沒韓信的後來了。
能守能攻,能屈能伸。
這就是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