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索歷史奇聞

    “自古帝王莫不以豫教儲貳為國家根本”這句名言不僅貫穿歷史上千年,在康熙帝這也同樣自省,他唯恐皇太子不深通學問,還曾在清朝北京西郊丹陵沜修建了一座“避喧聽政”暢春園。

    園裡的無逸齋雕樑畫棟,典雅幽靜,乃康熙帝子女及異常鍾愛的皇太子允礽讀書之地。

    (圖:四時皆春六氣通達的暢春園)

    康熙帝:古昔聖賢訓儲不得其道,以致顛覆,往往有之

    康熙帝有三十五子,二十女,皇太子允禔為惠妃納喇氏所生,雖貴為長子,卻不得康熙帝喜愛,唯獨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生的次子允礽喜愛異常,在訓教方面更是孜孜教誨。

    允礽出生於康熙十三年,出生時他母親就逝世,因之福禍相依,他一歲時就被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命立為皇太子。

    四歲時康熙帝便親自教他讀書、寫字,六歲時康熙帝還為皇太子請了大學士張英和李光地作為皇太子的老師。

    清朝大學士乃皇帝的高階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號稱首輔,權力巨大,頗受皇帝信任。

    (圖:清朝大學士張英六尺巷)

    “延館在宮,孜孜教誨”在皇位世襲的封建時代,關於皇太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清朝的宗廟、社稷,而在訓教這塊,康熙帝想讓皇太子通學問、明達治禮,可謂是用心良苦。

    所以在訓教這塊,康熙帝總是對允礽面命耳提、督以禮節、勤加問治。

    一晨,允礽在十四歲時出閣,康熙帝還專於暢春園引用唐朝君主李世民之故對在場大臣講道:“唐太宗亦稱英明之主,而不能保全儲副,朕深悉其故。”

    隨還特委任諸臣教導他的兒子允礽,在委任之際還戒逾允礽讀書寫字要勤奮,不准許有一日暇逸,為此銘記,還將暢春園允礽讀書的學堂更為“無逸齋”,這也是無逸齋的由來。

    在訓教皇子這塊,康熙帝安排的讀書生活大致如下,以某一天示例:

    1.上午五~七時,由滿文師傅達哈塔、漢文師傅湯斌和少詹事耿介進入暢春園的學堂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禮後,侍立東側;西側是管記載皇太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庫勒納、田喜。

    每晨的允礽在東西兩側的諸師檢驗下,伏案誦讀《禮記》,且諷詠不停,遵父皇規定背足一百二遍為止,後經即滿六十歲的湯斌聽完允礽的背誦後,就用硃砂筆點上句號,記劃一段,此乃一晨一小段訓教細節。

    (圖:清代理學名臣文正公湯斌)

    2.上午七~九時,是康熙帝上完早朝與向皇太后請安結束後來到無逸齋的時間,也是詢問諸臣師皇太子的學問時間,檢查完皇子的功課後,康熙帝方才回宮。

    3.上午九~十一時,是皇子伏案寫字之時,哪怕時值初伏,驕陽似火,即便如此,慣例是照舊,在漢字數百滿篇後,湯斌也可見是佳書,不因氣候而改變。

    湯斌奏皇評價:“端嚴秀勁,真佳書也!”

    4.上午十一~下午一時,是皇子午膳尊禮時間,為何?午膳也是門功課,午膳之際,皇太子是以命賜諸師傅飯食,一是感恩懷德,二是尊師禮德,諸臣在叩頭謝恩後,方可進膳,這項尊禮,不僅能促進皇子與臣子的感情,更可讓皇子溫習《禮記》。

    5.下午一~三時,飯後的皇子是沒有休息時間,這是康熙帝規定的,這個時間點是皇太子練習箭靶時間,這項箭靶不僅是體育課,更是一堂軍事課,一是教育皇子崇文善武,二是鍛鍊體魄。

    6.下午三~五時,康熙帝又來無逸齋,此來無別,是檢驗皇子們一天的功課,在侍讀所有的皇子中,都會按依次魚貫進行背誦、疏講,其中還發生過一則有趣事情,據《清代官書》這樣講過:“皇五子云祺因學滿文,所以只讀學滿文一篇,圈點清楚。”

    康熙帝還因此說過這樣一句話:“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

    7.下午五~七時,一樣是康熙帝親自檢驗時間,如果各皇子不合格,康熙帝還會親手示範,這的檢驗不是檢驗學問,而是箭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項檢驗成績中,康熙帝做到了言傳身教, 為何?他的親射,箭箭射中;不以遲暮而衰,說的就是康熙帝。

    (圖:相關影檢視)

    天色已暮,諸臣退出,皇子們的一天功課到此結束,皇太子讀書相對嚴厲,不論寒暑,皆沒有一天間斷。

    儘管康熙帝想把皇太子教育成自己心中的接班人,但後來的允礽並未按部就班的走,也導致後來康熙不再訂立太子之制,原因是廢而復立,週而復始,他在教子方面可謂是煞費苦心,但最終的結果依然避免不了皇權之爭。

    (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

    康熙帝他“思之長遠”卻事以願違;可想,連英明神武的他,都無法左右這千年封建世襲留下的弊病。

    參考資料《清代官書》《康熙帝》

  • 2 # 遊歷往事

    康熙是歷史上著名的“學習型”帝王,同時也極其重視皇子皇孫的教育。康熙的子孫們沒有不學無術的庸人,也沒有胡作非為的紈絝,他們有一定的素養、一技之長,這和他們在年少時接受來自康熙的教育息息相關。

    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點至下午3點,共計10個小時。無間寒暑,天天如此。有一本《康熙起居注冊》紀錄了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這天皇子的學習生活。

    寅時(3~5點):皇子起床,到書房複習前一天的功課。

    卯時(5~7點):皇子誦讀《禮記》中的章節120遍,熟記之後由師傅檢查背誦。並寫楷體字一紙。

    辰時(7~9點):康熙早朝並向孝莊太后請安後,來到書房檢查皇子背書的情況。

    巳時(9~11點):此時氣溫升高,皇子仍正襟危坐,伏案寫字。

    午時(11~13點):侍衛端進飯菜後,皇子和各位師傅共同用膳。之後,皇子不休息接著讀《禮記》章節。

    未時(13~15點):皇子在庭院中練習射箭。之後,師傅為皇子講課,依題梳講。

    申時(15~17點):康熙再次來到書房,隨意翻書命題,讓皇子解答。之後,又檢查皇子射箭情況,並親自示範。

    皇子們不僅一天要連續學習十餘個小時,而且在一年當中也只有元旦、端午、中秋、萬壽(皇上的生日)、自壽(自己的生日)這5天放假,除夕也不放假。

    康熙帝身上有三種血統,父親順治皇帝是滿洲人,祖母孝莊太后是蒙古人,母親佟佳氏是漢族人,因而從小也接受著三種不同的文化教育。康熙帝向滿洲的勇士學習騎射,向蘇麻喇姑(孝莊太后的侍女)學習蒙古語,跟漢人文官學習儒家教育。

    三種文化的薰陶,塑造了開創“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因此,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康熙帝延續了自己童年接受的教育方式,讓皇子們學習在不同民族的文化教育融合中學習成長。

    皇子們學習的內容包括滿、蒙、漢等語言文字以及《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每個皇子都配有漢人師傅,人數多少不定,總管教學事務的稱“總師傅”。

    在儒家教育下,皇子學會了仁愛與韜略;滿族文化培養了他們的勇武與奮進;蒙古文化薰陶出他們的高遠與大度。

    除了精通四書五經,當時西方的科學文化已經傳入中國。因為康熙帝對西方科學極其感興趣,因而皇子們也向傳教士們學習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和醫學。當時的皇太子胤扔、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都曾獨立而準確地觀察天象。

    從康熙帝開始,每一位皇帝對皇子的教育會透過多種方式進行。這包括言傳、身教,讓皇子參加打獵、出巡、祭祀等外出活動,增廣見聞,讓皇子有各種辦理政務的實習機會。康熙帝更是規定,皇子在出巡期間,一律騎馬,不得乘轎,以免嬌慣。

    清朝皇帝的勤政也是與兒時所受教育是分不開的,正是清朝對皇子要求嚴格,皇帝對子孫教育的重視,使得清朝皇帝綜合能力在以往的歷朝歷代也是屬於較高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女人為什麼要自重,自愛?這是必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