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中孚鑑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情深義重,關張二人在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中,是立下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年的劉備頗為落魄而四處奔走,但關羽、張飛二人卻從來沒有離棄劉備,而是堅定不移的支援著、幫助著劉備。所以關羽、張飛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荊州,為了取得蜀地,於是就留關羽鎮守荊州。荊州為兵家重地,東吳一直想得到此地。後來關羽水淹曹軍、擒于禁、斬龐德,關羽之名威震華夏,但是東吳卻襲取荊州,不僅如此,之後關羽本人亦遭擒被殺。
劉備得知關羽死訊後,非常難過。因劉備和關羽之間的情義,劉備於是決定出兵征討東吳,當然張飛也是要去為關羽報仇的。但是結果還沒出兵,張飛卻被屬下部將所殺。當劉備得知張飛死訊後,劉備則嘆息了一聲“噫,飛死矣。”
當然正史和《三國演義》還是有些不同的。那《三國演義》中,關羽被殺,劉備痛哭倒地,為什麼張飛被殺,劉備卻只是嘆息一聲呢?
其實,不管劉備面對關羽、張飛死時是如何的表情,首先一點的是,關羽、張飛在劉備心中都是有地位的。之所以會出現一個痛哭倒地,一個嘆息一聲的情況,還是有原因的。
其一,關羽死於張飛之前,劉關張三人情深義重。然關羽卻被東吳所殺。劉備面對關羽的死,想到他們的情義,他當然很難過的。試想曾經關羽隨他東奔西走,如今好不容有了自己的政權,但關羽卻沒有機會享受榮耀。劉備想到他們的情義,心中的悲痛是可想而知的。
之後當張飛被殺時,此時的劉備正要起兵征討東吳為關羽報仇,當他聽到張飛的死訊後,非常震驚,震驚之下,只說了一句“噫,飛死矣。”
同時,劉備之前因為關羽之死,已經難過的不能再難過,此時聽聞張飛死訊,覺得關羽、張飛之死都是和東吳有關,所以唯有化悲痛為力量,征討東吳為他們報仇。
其二,劉備對於張飛之死,曾早有擔心,當張飛被殺後,正應劉備所擔心的,那時的劉備對張飛之死是意料之中的無奈,無奈之中的悲痛。悲痛無奈之下,就嘆息了一聲。
張飛性格暴躁,特別是喝了酒後又會鞭打士兵,而主要的是他鞭打士兵後,還讓士兵留在自己身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就多次勸誡張飛,有一次劉備就對張飛說“你鞭打士卒,然後還讓他們留在身邊,這是取禍之道!”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劉備雖然多次勸誡張飛,但張飛性格如此,又怎會輕易改變。故而關羽死後,張飛準備出兵為關羽報仇時,因為鞭打屬下,從而導致其屬下不堪忍受其苦,最終趁張飛不備而殺死了張飛。
劉備曾告誡過張飛,但是結果張飛還是因為暴躁、不體恤士兵而被殺,這正如劉備所料,換句話說,就是劉備意料之中的事。而對於意料之中的事,本來都會提前做有準備,也就是說張飛的死,劉備在心中多少是做了一些心理準備的。故而當劉備真的聽聞張飛噩耗時,他無奈的嘆息一聲。
所以會出現,關羽被殺劉備悲痛欲絕,而張飛被殺,劉備嘆息一聲。當然話雖如此,並不是說張飛在劉備心中沒有什麼份量的。相反的,張飛和關羽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他們都是劉備最為信任、倚重之人。
回覆列表
首先糾正現在網上朋友普遍犯下的一個錯誤,《三國志》並不是所謂的正史,不具有蓋棺定論的性質。它的存在其實跟《三國演義》沒什麼區別,都是根據作者個人的好惡而編寫的小說而已。
只不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生活在三國時期,所以這本書的權威性,要比《三國演義》高得多。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原因,那就把《三國志》評定為正史,它只是我們研究三國曆史的一個重要工具,跟《三國演義》是一樣的。
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描寫劉備得知訊息後的感情變化。說實話,劉備是個很少表現感情的人,他不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愛哭鼻子,而是一個比較冷冰冰的人。
關羽的死訊傳到益州的時候,劉備的內心當然是比較悲傷的,但是在《三國志》中,劉備得知訊息的表情和狀態,壓根就沒有被提起。
顯然是因為作者壓根就沒有蒐集到這些資料,關羽死後13年,作者陳壽才剛剛出生,所以說陳壽壓根就沒辦法目睹劉備的狀態。
就算是去搞調研,似乎也沒能找到有關這方面的記錄。要麼是因為劉備在人前沒有表現出比較傷心的狀態,要麼就是劉備比較鎮定,壓根就沒有往其他地方去想。
至於張飛的死訊傳來的時候,《三國志》中是有明確記載的,劉備說了一聲:“噫!飛死矣。”這個時候張飛手下人還沒說來傳達什麼訊息,劉備就猜到了這件事,由此可見,劉備早就料到張飛會遭到不測。所以也沒有太多傷心的戲份在裡面。
《三國演義》裡對這兩個鏡頭的描寫就生動得多了。演義是實錘小說,所以真實性不用去考察了,基本都是作者臆想出來的。但是作者的臆想水平非常高,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們能有幸讀到《三國演義》,我覺得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可是現在很多人卻覺得讀這本書掉檔次,真不知道他們的優越感是哪兒來的。看了一本自以為是正史的《三國志》,居然就來貶低《三國演義》,孺子不可教。
在演義中,劉備得知關羽的死訊後,大喊了一聲,隨後昏死在了地上。由此可見,劉備對關羽的感情是非常深刻的。他認為他們是結拜兄弟,義同生死。所以揚言要點兵為關羽報仇,並且命人通知他們的三弟張飛,要一起去報仇。
玄德泣曰:“雲長有失,孤斷不獨生!孤來日自提一軍去救雲長!”遂一面差人赴閬中報知翼德,一面差人會集人馬。未及天明,一連數次,報說關公夜走臨沮,為吳將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於地。---《三國演義》在得知張飛的死訊以後,劉備所表現出來的傷心,那就更加明顯了。他先是聽說閬中有人前來,便認定了張飛應該遭遇不測了。結果得到訊息以後,劉備放聲大哭,當場昏死了過去,可謂是比關羽死的時候還要傷心。
忽侍臣奏曰:“閬中張車騎部將吳班,差人齎表至。”先主頓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三國演義》這麼來看的話,關羽和張飛對劉備來說,都太重要了。尤其是關羽死後,張飛是劉備唯一的兄弟,所以再失去張飛,無疑是給劉備雙重打擊。
劉備當然為兄弟的死傷心,但他是梟雄,情緒不可能展現給所有人看。“有些話只能說給懂得人聽。”有一句這樣的歌詞,其實就能夠表達劉備當時的心聲。劉備是一位正兒八經的梟雄,他雖然沒有《三國志》寫的那麼冷酷,但也絕不會像《三國演義》裡所描寫的那麼愛哭鼻子。
我認為,劉備應該是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人在場時,表現出自己的悲傷。比如說諸葛亮趙雲等人在場的時候,劉備必須要表現出悲傷。畢竟關羽張飛和他們一樣,都是跟隨劉備幾十年的老夥計。
而在普通將領面前,劉備則一定會表現出自己的大義凜然,至於他的小心情,那倒不會表現出來。
所以我們會發現,陳壽在採集這方面資料的時候,相當匱乏。主要原因就是陳壽所能接觸到的人,都是比較低等級的人。高層次的官員,陳壽這樣的地位是接觸不到的,所以當然也就無法得知當時劉備的真實感受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