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梨山大
-
2 # 步步為營007
如果我是項羽,在垓下我應該去反省自己,怎麼一步一步走到這個絕境。 如果我是項羽,我會向全體將士賠罪,痛斥自己剛愎自用,沒有聽取許多人的意見,用誠心來換取大家的諒解。 如果我是項羽,我會鼓勵大家奮勇殺敵,哪怕有一線生機,也絕不放棄希望。
-
3 # 講古場
錯誤一:坑殺二十萬秦國降兵
坑殺秦兵,使項羽失去了關中百姓的支援。後來劉邦還定三秦為什麼很順利?這和劉邦在關中得人心,而項羽及其分封的三秦王都在關中不得人心有很大的關係。
錯誤二:入關後,不殺劉邦在秦國滅亡之前,劉邦是項羽的戰友。當秦國被消滅之後,這天下就是劉項之爭。可惜,項羽沒有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項羽在鉅鹿,一戰成名。諸侯的臣服讓項羽自我感覺極其良好,認為這天下已經無人可以和他爭奪天下了。他決定殺劉邦,不是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而是因為劉邦封堵函谷關,讓他很生氣。劉邦把這件事情解釋清楚了,項羽的氣消了,就決定不殺劉邦了,真是糊塗啊!
錯誤三:屠咸陽、燒秦宮屠咸陽、燒秦宮,也使項羽失去了關中百姓的民心。此舉,還向天下人展示了項羽的殘暴。這時的項羽,已經奪取了天下。下一步是管理這天下,管理天下應該示人以德,怎麼能去展現自己殘暴的一面呢?這說明項羽根本不懂得如何坐天下,如何管理天下。
錯誤四:分封不公、鼓勵以下犯上項羽在鉅鹿之戰之前,和楚懷王有很深的矛盾。最後,項羽殺了自己的領導,奪了兵權,組織了鉅鹿之戰。這些都沒有錯,都有利於項羽的事業。可是,在分封天下的時候,項羽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義和正確,分封了很多諸侯的將領。比如張耳、臧荼、申陽、司馬卬等等,很多的人原來都是人臣,奉主之命救鉅鹿、入關中。項羽本人也是人臣,奉主之命救鉅鹿、入關中。如今,項羽取得了實際的霸主地位,不把懷王放在眼裡了。並且把其他和自己差不多情況的人也封為了王,把他們的主子換個地方封王。這叫什麼?鼓勵以下犯上。項羽就忘了自己已經是人主了,怎麼能鼓勵這些事情呢?
錯誤五:徙懷王、殺義帝之後,項羽先是尊懷王為義帝,然後派人殺了懷王。懷王是項羽和劉邦共同的領導,是項羽最好的一張牌。如果項羽控制懷王對劉邦下達指令,則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就主動的多了。可惜,項羽的腦子裡沒有這些。當初你對不起我,現在我就要對付你,就這麼簡單。
錯誤六:迷信武力、忽略安撫當齊地田榮叛楚作亂之後,項羽率兵很快就平定了叛亂。這時,項羽就應該進行政治安撫,迅速平定齊地,抽身向西,對付劉邦等其他作亂的人。可是,項羽再一次窮兵黷武,對齊地的軍民進行屠殺。逼得齊地軍民二次反叛,項羽深陷齊地,無法抽身。
錯誤七:賞罰無度、拒絕納諫史書記載,項羽很吝嗇分封手下。經常是已經決定封人為官了,可是等到授印的時候,卻又開始猶猶豫豫。至於項羽不能納諫的記載就更多了,項羽不聽范增的建議,錯過殺死劉邦的機會。有人勸項羽定都關中,項羽不聽,還殺了進諫之人。陳平、韓信兩位漢初頂級的人才,也因為項羽不能納諫而叛楚歸漢。項羽雖然不聽手下人的建議,但是對風言風語卻深信不疑。陳平用了反間計,項羽就懷疑自己的近臣鍾離眜和范增。不僅如此,劉邦欺騙項羽的話,項羽也相信。鴻門宴,劉邦就騙了項羽,說自己封堵函谷關是防止其他人作亂,項羽深信不疑。劉邦還定三秦的時候,劉邦安排張良告訴項羽自己的目的就是做關中王,絕不會繼續向東,項羽又信了。項羽啊,該信的不信,不該信的全信,無語了。
錯誤八:誤判局勢,失去了最後的籌碼當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的最後階段,項羽全面陷入了被動。自己手裡最後的籌碼就只剩下劉邦的家人了。當時,劉邦的父親、哥哥、妻子、兒子等一批人都在項羽手中,是項羽和劉邦談判的籌碼。於是楚漢議和,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為楚。可是,項羽卻在簽訂和平協議後,輕易的就釋放了全部人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釋放一兩個不太重要的人,然後著手落實協議。最起碼也應該派人接收了鴻溝以東所有的戰略要地之後,再分批釋放人質啊!項羽的錯誤決定,使自己完全陷入了被動,劉邦發起了總攻。
事到如今,如果我是項羽,該怎麼辦呢?被困在垓下的項羽,該犯的錯誤都犯了,還有什麼辦法呢?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了,誰都可以活,唯有項羽不能活。所以,如果我是項羽,就選擇有尊嚴的死。死之前,寫一封信給漢軍所有的將士,內容如下:
劉季者,秦之小吏,素來無行。初為盜時,兵不過三千,手下諸將如雍齒者又叛劉季而歸魏。劉季無所歸時,來投我叔父項梁。我叔父項梁予其兵、授其將,使劉季重收失地,得以保全。我叔父項梁對劉季大恩如此,而劉季卻報以加兵於我,此可謂長者呼?況暴秦已滅,天下初定。然劉季欲盡吞天下,為一己之私,舉兵而東,使天下百姓再遭塗炭。謀私慾如劉季者,得天下後豈容他人分而王之?前日,劃鴻溝為界之議,餘音尚在,劉季之兵卻又圍我於垓下。背信棄義若此之主,料各位賢臣良將能否得全終老?我命不足惜,惜這天下落入無行、無義、無信之人手中。惜各位賢臣良將,或名門之後,或飽讀詩書。誰人才能不賢於劉季、品德不高於劉季,卻委身其下,終將遺禍自身,連及子孫。此可謂大可惜者也,望諸位早為己謀!
回覆列表
會不會?項羽之所以是項羽,是一定不會!!因為站在項羽本人的角度看,項羽是楚國貴族,處處流露出貴族的氣質,在垓下戰敗,跟隨項羽到中原的八千江東子弟都為項羽戰死,而如熊逸老師所說,項羽為義而戰的使命已經完成的情況下,再如劉邦為利而戰,而徹底放棄自己身上的貴族氣節,丟掉所有的思想包袱,渡江重新開始,對與項羽來說實屬不可能。
該不該?以當代的我們來看,那就必須該!!我們一沒有項羽的思想包袱,二沒有項羽的貴族身份的牽絆。只從功利的角度來看,以項羽的戰鬥力和影響力,只要項羽輔以劉邦的功利和狡詐,穩住江東,等待時局再變,是絕對有機會的。
看到熊逸老師說:“只問原則、不計成敗的貴族精神,同樣也是古老的儒家精神,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逐漸讓人們只願緬懷不願效法。”不免諸多感慨,我們一面在心底敬佩:王昭君的不把黃金買畫工、項羽的誓死不肯過江東。一面卻安慰自己:識時務者為俊傑,同變通者為英豪。我們嘲笑宋襄公不做半渡而擊,是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我們真的理解古代貴族的精神嗎?當代的中國到處是精緻的利己主義,太缺乏只問原則、不計成敗的古老儒家精神。
我們津津樂道於“田忌賽馬”式不遵守規則的成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關係”為自己謀利,從不敬畏規則,在一個人人如此的社會,如果誰不按此規則,那他多半註定是一個失敗者。在這樣一個壞的均衡中,增加了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漠視規則、群體的冷漠時常發生。在日本有恥感文化,在西方有信用體系和契約精神,我們在物質文明發展以後是不是也需要有一些“只問原則、不計成敗”的儒家文化來最佳化華人的精神世界,逐漸打破壞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