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藍的天空鴨

    植物群落形成的條件:首先要有植物生活的空間,即裸地的存在。在生態學上把沒有植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或稱蕪原。裸地的存在是植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條件和場所之一。裸地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侵蝕、沉積、風積、重力下塌等的地形變遷;或者是乾旱、嚴寒、狂風、暴風雪等氣候原因;或者是動物的嚴重危害使原有群落全部或大部分毀去,而規模最大和方式最為多樣的是人為的活動。因此,通常裸地可以分為兩類:即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從來沒有過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動、火山爆發等形成的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有曾經生長在此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段。如森林破伐跡地或火燒跡地等。一般將發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稱為原生演替,發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稱為次生演替。 其次,植物群落形成的另一個條件是要有植物繁殖體的傳播。植物的繁殖體主要指孢子、種子、鱗莖、球莖、根狀莖以及能夠繁殖的植物體的任何部分(如大戟科的植物棒葉落地生根,它的葉就可以拿來直接繁殖新植株)。植物之所以能夠佔滿裸地,是由於它能借助各種方式傳播它的繁殖體,使植物能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新的地方。植物在遷移的過程中,常常不是隻有一次傳播。繁殖體傳播的延續性,決定於這樣四個因素:①繁殖體的可動性。如果一個植物種的繁殖體缺乏可動性,那麼它是很難從一個地點遷移到另一個地點的。植物繁殖體的可動性決定於繁殖體本身的重量、大小、面積和有無特殊的構造。如,榆樹的種子藉助種子周圍的翅可以傳播,蒲公英的種子藉助於冠毛傳播,蕨類植物的孢子,由於體形微小,重量極輕,可以在大氣中隨風擴散,椰子的種子可以藉助水而傳播到遙遠的地方,還有許多植物的繁殖體是藉助於其表面的粘液、或有鉤、刺等靠人或動物傳播的。因此,繁殖體一定要有可動性。②繁殖體傳播的動力。只有具有可動性的繁殖體而沒有動力推動它,繁殖體也是不能完成遷移的。其動力主要是風力、水力、動物體的運動以及靠自力傳播。如有些植物的種子是依靠果實成熟後炸開而傳播的。③地形對傳播的影響。如平原、丘陵、高山、河流、海洋和湖泊等等。這些地形有的對繁殖體傳播有利,有的則起阻礙作用,有時還會改變繁殖體的傳播方向。經過研究發現,任何植物從甲地傳播到遙遠的乙地,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和經過一系列的過渡地點。植物繁殖體在過渡地點順序地發育為成長的個體。如果這些過渡地點不具備某種植物生存的環境條件,這種植物最終便不會到達乙地。比如甲→甲1→甲2→乙1→乙2→乙地,即從甲地到乙地必須要經過甲1、甲2、乙1和乙2這四個過渡地點,植物的繁殖體從甲地出發在傳播動力的推動下遷移到了甲1,便在甲1發芽生長,繁殖後代,它的後代再向甲2遷移,依次類推,最後到達乙地。值得注意的是,最後形成植物群落的乙地的植物種類,不僅受遙遠的甲地植物種類的影響,同時也受周圍地區相應的其他植物群落中植物的影響,即受本土植物的影響。④傳播距離的影響。繁殖體距離裸地越遠,那麼它到達裸地的機會就越小。那麼具備了上述特徵後,植物群落就能形成了嗎?當然不能,繁殖體在裸地上至少還要經受定居和相互之間競爭的磨難。 再次,定居。植物繁殖體在經歷了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後,終於來到了裸地上。當繁殖體到達新的地點後,便開始了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定居的過程。植物繁殖體到達了新的地點後,有的不能發芽,有的發芽了但不能生長,或是生長了而不能繁殖。只有當一個種的個體在新的地點上能夠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其後代也能生長繁殖時,該繁殖體才算是定居成功。在裸地上,環境對傳播到這裡的種子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它影響了種子能不能立即發芽;另一方面,它也決定了種子能不能暫時儲存而不致腐爛死亡。 最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隨著繁殖體在裸地上定居成功種類的增多和數量的增加,過去寬敞的環境,開始變得擁擠,植物彼此之間開始為爭奪充足的Sunny、水分、營養物質以及生存空間而進行競爭。只有那些生長速度快,生理功能強以及對不利環境有很強適應性的植物種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才能獲勝。在這裡“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一個永恆的真理。到這時植物之間因為競爭而彼此之間在地上(枝葉)和地下(根系)發生了相互影響。植物群落開始步入了形成的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起來捉妖怎麼玩一起來捉妖玩法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