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標題成語解釋
筆削褒貶筆:記載。削:刪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
不分玉石指無有區別,同歸於盡。參見“玉石俱焚”。
出處: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向非君侯來,合郡士民當不分玉石矣。”
不識好歹不知好壞。指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出處:《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訴我許多話,說你不識好歹,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悅。”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壞。形容水平相當。
出處:唐·陸龜蒙《蠹化》:“翳葉仰齧,如飢蠶之速,不相上下。”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壞。多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出處: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折:“做兒的不知好歹,做孃的不辨清濁。”
出處:丁玲《三日雜記》:“車子轉動的聲音擾成一片,人們在周圍道長論短,娃娃們跑來跑去,喊著媽,鬨笑著,鬧成一片。”
出處:林如稷《將過去》:“你近來怎麼這樣瘦,精神也像不好:意志消沉,從前愛鬧愛道長爭短,現在只是死呆呆不愛說話?”
隔皮斷貨指隔著封皮,判斷貨物的好壞。比喻憑外部現象推測內部底細。
出處:《歧路燈》第八回:“不是為他中了舉,便說深遠。只是那光景兒,我就估出來六七分。兄弟隔皮斷貨,是最有眼色的。”
涇清渭濁涇水清,渭水濁。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壞,顯而易見。
出處:《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謂水清,故見涇水濁。”
涇渭不分涇水和渭水清濁不分。比喻好壞不分,是非不明。
出處:《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涇濁渭清涇水濁,渭水清。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壞,顯而易見。
蘭艾同焚蘭:香草名;艾:臭草;焚:燒。蘭花跟艾草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出處:《晉書·孔怛傳》:“蘭艾同焚,賢愚所嘆。”
良莠淆雜淆:混淆。雜:混雜。好壞混在一起。比喻好人和壞人難以區分。亦作“良莠混雜”
烈火辨日在烈火中能辨別玉的好壞。比喻在關鍵時刻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
出處:宋·葉廷圭《海錄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風知草。”
論長道短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兩個商議定了,一對兒論長道短。”
論長說短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論短道長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同“論長說短”。
能伸能屈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幹一番。比喻好壞環境都能適應。
出處:《荀子·不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
清渭濁涇古以為渭水清,涇水濁。也比喻兩者相比較,是非好壞分明。
出處:《詩·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孔穎達疏:“涇水以有渭,故見其濁。”
清濁同流清水和濁水一渠同流。形容美醜、善惡混雜,好壞不分。
犬兔俱斃比喻雙方同歸於盡。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是是非非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出處:《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說長道短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出處:漢·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說長話短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同“說長道短”。
說長論短說長處,講短處。形容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說長說短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同“說長道短”。
說短道長說長處,講短處。形容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說短論長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同歸於盡盡: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毀滅。
出處:《列子·天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於盡耳。”
瓦玉集糅糅:混雜。瓦和玉混雜在一起。比喻好壞不分。
眼內無珠比喻不識貨或看不出好壞。
玉石不分比喻好壞不分。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玉石混淆比喻好壞混雜。
出處:晉·葛洪《抱朴子·百家》:“真偽顛倒,玉石混淆。”
玉石皆碎猶玉石俱焚。
出處:三國·魏·鍾會《移蜀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
玉石俱摧猶玉石俱焚。
出處:《晉書·索綝傳》:“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又《慕容德載記》:“脫履機不發,必玉石俱摧。”
玉石俱焚俱:全,都;焚:燒。美玉和石頭一樣燒壞。比喻好壞不分,同歸於盡。
出處:《尚書·胤徵》:“火焱昆崗,玉石俱焚。”
玉石俱碎猶玉石俱焚。
出處: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
玉石同沉比喻善惡一齊受害。
出處: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孟諸焚燎,芝艾俱盡;宣房河決,玉石同沉。”
玉石同碎猶玉石俱焚。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
玉石相揉比喻好壞混雜。
出處:《孔叢子·對魏王》:“駑驥同轅,伯樂為之諮嗟;玉石相揉,和氏為之嘆息。”
玉石雜糅比喻好壞混雜。
出處:漢·王充《論衡·累害》:“公侯已下,玉石雜糅;賢士之行,善惡相苞。”
出處:《後漢書·許劭傳》:“初,劭與靖(劭從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閱人多矣形容人閱歷多,跟各種各樣的人打過交道,一眼就能看出人的好壞以至於他的前程。
出處:《舊唐書·房玄齡傳》:“僕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
出處:《晉書·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芝艾俱焚芝艾:比喻美和惡。芝艾同被燒燬。比喻好的壞的同歸於盡。
出處:《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若苗穢害田,隨風烈火,芝艾俱焚,安能自別乎?”
成語標題成語解釋
筆削褒貶筆:記載。削:刪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
不分玉石指無有區別,同歸於盡。參見“玉石俱焚”。
出處: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向非君侯來,合郡士民當不分玉石矣。”
不識好歹不知好壞。指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出處:《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訴我許多話,說你不識好歹,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悅。”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壞。形容水平相當。
出處:唐·陸龜蒙《蠹化》:“翳葉仰齧,如飢蠶之速,不相上下。”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壞。多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出處: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折:“做兒的不知好歹,做孃的不辨清濁。”
出處:丁玲《三日雜記》:“車子轉動的聲音擾成一片,人們在周圍道長論短,娃娃們跑來跑去,喊著媽,鬨笑著,鬧成一片。”
出處:林如稷《將過去》:“你近來怎麼這樣瘦,精神也像不好:意志消沉,從前愛鬧愛道長爭短,現在只是死呆呆不愛說話?”
隔皮斷貨指隔著封皮,判斷貨物的好壞。比喻憑外部現象推測內部底細。
出處:《歧路燈》第八回:“不是為他中了舉,便說深遠。只是那光景兒,我就估出來六七分。兄弟隔皮斷貨,是最有眼色的。”
涇清渭濁涇水清,渭水濁。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壞,顯而易見。
出處:《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謂水清,故見涇水濁。”
涇渭不分涇水和渭水清濁不分。比喻好壞不分,是非不明。
出處:《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涇濁渭清涇水濁,渭水清。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壞,顯而易見。
出處:《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謂水清,故見涇水濁。”
蘭艾同焚蘭:香草名;艾:臭草;焚:燒。蘭花跟艾草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出處:《晉書·孔怛傳》:“蘭艾同焚,賢愚所嘆。”
良莠淆雜淆:混淆。雜:混雜。好壞混在一起。比喻好人和壞人難以區分。亦作“良莠混雜”
烈火辨日在烈火中能辨別玉的好壞。比喻在關鍵時刻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
出處:宋·葉廷圭《海錄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風知草。”
論長道短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兩個商議定了,一對兒論長道短。”
論長說短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論短道長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同“論長說短”。
能伸能屈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幹一番。比喻好壞環境都能適應。
出處:《荀子·不苟》:“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
清渭濁涇古以為渭水清,涇水濁。也比喻兩者相比較,是非好壞分明。
出處:《詩·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孔穎達疏:“涇水以有渭,故見其濁。”
清濁同流清水和濁水一渠同流。形容美醜、善惡混雜,好壞不分。
犬兔俱斃比喻雙方同歸於盡。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是是非非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出處:《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說長道短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出處:漢·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說長話短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同“說長道短”。
說長論短說長處,講短處。形容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出處:漢·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說長說短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同“說長道短”。
說短道長說長處,講短處。形容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出處:漢·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說短論長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出處:漢·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同歸於盡盡: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毀滅。
出處:《列子·天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於盡耳。”
瓦玉集糅糅:混雜。瓦和玉混雜在一起。比喻好壞不分。
眼內無珠比喻不識貨或看不出好壞。
玉石不分比喻好壞不分。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玉石混淆比喻好壞混雜。
出處:晉·葛洪《抱朴子·百家》:“真偽顛倒,玉石混淆。”
玉石皆碎猶玉石俱焚。
出處:三國·魏·鍾會《移蜀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
玉石俱摧猶玉石俱焚。
出處:《晉書·索綝傳》:“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又《慕容德載記》:“脫履機不發,必玉石俱摧。”
玉石俱焚俱:全,都;焚:燒。美玉和石頭一樣燒壞。比喻好壞不分,同歸於盡。
出處:《尚書·胤徵》:“火焱昆崗,玉石俱焚。”
玉石俱碎猶玉石俱焚。
出處: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
玉石同沉比喻善惡一齊受害。
出處: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孟諸焚燎,芝艾俱盡;宣房河決,玉石同沉。”
玉石同碎猶玉石俱焚。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
玉石相揉比喻好壞混雜。
出處:《孔叢子·對魏王》:“駑驥同轅,伯樂為之諮嗟;玉石相揉,和氏為之嘆息。”
玉石雜糅比喻好壞混雜。
出處:漢·王充《論衡·累害》:“公侯已下,玉石雜糅;賢士之行,善惡相苞。”
出處:《後漢書·許劭傳》:“初,劭與靖(劭從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閱人多矣形容人閱歷多,跟各種各樣的人打過交道,一眼就能看出人的好壞以至於他的前程。
出處:《舊唐書·房玄齡傳》:“僕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
出處:《晉書·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芝艾俱焚芝艾:比喻美和惡。芝艾同被燒燬。比喻好的壞的同歸於盡。
出處:《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若苗穢害田,隨風烈火,芝艾俱焚,安能自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