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淮上秋陽

    希特勒打敗法國後,就開始把注意力轉向蘇聯。同時為了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在誘降英國失敗後便擬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集結了德國空軍主力3個航空隊和2669架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佔一半,從1940年7月10日至10月底對英國進行了為期三個多月的狂轟爛炸。英國雖損失巨大,但頑強抵抗,並未屈服。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置未徹底征服英國將導致德國陷入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戰略隱患於不顧,竟然下令取消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而轉而準備執行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筆者以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於英國軍民的堅決抵抗,德國空軍已遭受重大損失,德國海軍實力又不如英國,如果再拖延下去,德國整個侵略計劃將被徹底打亂。

    第二,即使德軍在大不列顛登陸,德軍也只能佔領英國本土,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將落入美、日之手。

    第三,當時蘇聯的戰備在不斷加強。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已由傳統的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國防力量也大為增強。1940年的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已進入第三年頭,蘇聯“三五”計劃重點發展國防軍事工業,同時建設軍民兩用產業,重點建設航空工業。當時的蘇聯在伏爾加河沿岸和烏拉爾山山麓地帶大規模建設航空工業基地。蘇聯力量的一天天壯大令希特勒寢食難安。希特勒既怕蘇聯強大,更怕英、蘇走向聯合,所以決定先征服蘇聯後,再揮師西進。

    第四,德國已與義大利、日本結成三國軍事同盟。同時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已佔領了波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法國等14個國家,可以動用這十四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對蘇作戰了。

    至於為什麼選定在1941年的6月進攻呢?這是因為蘇聯的冬季十分寒冷,為了避免拿破崙出征俄國的遭遇,必須在嚴冬到來之前結束戰爭。

  • 2 # 皇家騎士16

    不列顛之戰勝負早已定下,德國輸的連底褲都不剩。

    海獅計劃徹底破產,德國沒有一丁點登陸英國的可能。本土艦隊完好無損,就算是美國也休想過英吉利海峽。

    到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戰列艦羅德尼號,納爾遜號,衝撞號,厭戰號,君王號,復仇號,決心號,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巡洋艦胡德號,聲望號,反擊號。這裡邊的任何一艘都有七八個根以上的大管子,每根大管子都是380mm起步。而反觀德國,所有的主力艦不是在船塢裡維修就是在去往船塢的路上,整個海軍只有6條不帶傷的軍艦,2輕巡4驅逐。

    搞不定皇家海軍,登陸就有可能遭受到徹底的失敗,只要有一艘英國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趁著夜色衝進登陸場,用陸軍馬鹿想象不到的重火力轟上一夜,之前登陸的陸軍就算完了。

    所以登陸根本不可能成功,不列顛之戰德國不可能贏。

    至於為什麼打蘇聯,第一希特勒想打,第二斯大林想打,第三德國的財閥想打,第四美國的金主逼著他打。

    希特勒自己對斯拉夫人的看法在《我的奮鬥》裡寫的很清楚了,征服斯拉夫人在他看來理所應當,至於他哪來的勇氣我也不太清楚,

    還有他的鋼鐵同志,如果說希特勒腦子裡裝滿了屎一樣的種族論,那麼斯大林腦子裡裝的就是屎一樣的世界革命。蘇聯自己都快過不去了,叛徒和反gm分子都進入中央了,還世界革命個鬼啊。果然後來世界革命被打成了莫斯科保衛戰。

    國內的財閥和美國的金主應該是同一個因素。希特勒之所以能那麼快振興德國,靠的就是美國熱錢和財閥的借款。希特勒用戰時體制武裝德國,提前把還沒打下來的礦山工廠許諾給財閥,以換的免費的裝備和物資用來發動戰爭。所以戰爭還沒開始,戰利品就已經定好了,戰爭紅利和希特勒沒啥關係,想讓德意志戰車繼續前進就得接著打,想不打都不行。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自“瘋子”希特勒叫囂著要帶領民眾重新樹立強國威望的那刻起,發動的“復仇”戰爭,漸漸的演變成了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世界大戰。他充分利用英、法等國害怕戰爭的弱點,玩弄外交權術,軟硬兼施,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尤其是閃擊法國,巴黎成為不設防的城市後,讓德華人的民族榮譽感達到了頂峰,一個個就像滿血復活的戰士,在“瘋子”的帶領下,續寫德意志帝國更大的輝煌。

    然而,他們卻碰到了一個“硬茬”——英國。

    戰事首相丘吉爾臨危受命,上臺伊始就公開挑戰:我們的信念是消滅法西斯主義,同一個在人類罪惡史上,還從來沒有見過的窮兇極惡的暴政進行戰爭。

    面對倫敦的強硬態度,“瘋子”準備發起登陸戰,在30天內集結了近4000艘各類艦船,13個師整裝待發,但該方案卻被無限期的延長了。

    最終,英國贏得了這場在二戰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空戰勝利,也預示著納粹德國開始走向滅亡。戰後,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不實施登陸作戰,轉而向東攻打蘇聯呢?“瘋子”希特勒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蘇聯是首要目標。

    按照“瘋子”的戰略部署,閃擊波蘭,再囊括西歐大陸,這是“聲東擊西”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聲西擊東”,迫使倫敦投降的同時,回師東進“摧毀”蘇聯,席捲整個歐洲大陸;第三步才是傾其全力對付英倫三島;最後是對美國發動“洲際閃電戰”,稱霸全球。

    所以,閃擊法國後,德軍的陸軍主力就已經開始悄悄調往東線,在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內,幾乎並未做任何渡海作戰的準備。他的真正目標是入侵蘇聯,制定“海獅計劃”是為了轉移人們的視線。

    推崇外交訛詐。

    希特勒崇尚武力,但更崇尚外交訛詐。自開戰以來,憑著強大的武裝力量,透過勸降、通牒等手段,制服了許多國家,當然還包括強大的法國。在失敗情緒瀰漫整個歐洲的時候,他認為倫敦最終會選擇投降。

    1940年7月16日,他釋出了“海獅計劃”。說到:“鑑於倫敦無視它軍事上的絕望境地,依然無意屈服,我決定準備發動登陸戰役。如果必要,就付諸實施。”應當注意的是,他在這裡使用的是“如果必要”這一假定詞,而不是肯定詞,可見骨子並不硬。

    8月1日,他又釋出第17號作戰指令,調門更低了。他說:“為了創造必要的條件以最後征服倫敦,我打算對本土繼續進行更加猛烈的海空戰爭。”索性不提“登陸戰役”了。

    可見,他的“海獅計劃”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味道。

    “滅法降英”是其戰略主導思想。

    讓他最終倡導“滅法降英” 戰略思想還是來自歷史上兩國對德國的態度。雖然,《凡爾賽合約》英國也希望對柏林進行嚴懲,但為了均衡Continental各國的勢力,在具體措施上還是比法國輕了許多;而法國的條件是最苛刻的,這讓屈辱的日耳曼人心理上一定要“嚴懲”法國,拉攏英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敦刻爾克合圍戰中“網開一面”了,他要留一個談判的視窗。

    當他的“誘降建議”遭到拒絕後。“瘋子”轉而想用武力“提醒”一下丘吉爾,遂發起了不列顛之戰。

    不列顛之戰的目標一是取得制空權,二是摧毀其戰爭經濟的潛力,並摧垮英國民眾的抵抗意志,迫使倫敦投降。但最終的目的還是“掩護”德國傾其全力東進而無後顧之憂。

    可謂是“一箭雙鵰”。

    如果說德軍“宜將剩勇追窮寇”登陸英倫三島,一定會和當時最強大的英海軍進行角逐,會打亂先前的戰略部署;要說英勇的英國軍民沒有屈服,憑藉著最有力武器——英吉利海峽;最有效的制空武器——雷達;最強大的戰鬥力——全民皆兵,贏得了勝利,也一定和希特勒的“不專心”有很大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的你》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但是這個悲劇最大的責任在誰呢,大家有沒有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