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蓮學堂

    人生沒有如果,歷史更沒有如果,即使我們做任何的假設,都無法改變現實。

    既然李牧已經死了,那就是說他今生的歸宿就是在那個時間節點死亡,絕不是宿命論那種思維方式,這個問題實際上非常深奧,因為涉及到生命命運相關課題,幾句話也很難說清楚。

    延續這個假設,如果李牧沒有死,肯定因為他的存在會有改變後面很多事的發展,而這點我們可以透過自己身邊某個人的去世去分析,任何一個人,甚至是任何一個生命,他活著的那段時間,好像很輕鬆的度過每一天,站在局外人的視角觀察,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他死了以後,對於其他人來說,面對的還是一樣的生活,似乎沒有任何不同,實際上也許事實遠遠超出我們的認知。

    重點是人生沒有如果,任何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成了永遠都無法改變的歷史,我們習慣性奢望透過穿越時空改變歷史,實質上根本無法穿越時空,即使是能實現穿越時空,依然可能無法改變歷史,這就是現實的殘酷。為什麼說即使是穿越時空了依然無法改變歷史,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說科學技術發展還遠遠不足,為什麼沒有未來的人穿越到來呢?假設確實有未來的人穿越到現在,為何沒有人推動改變歷史呢?只有一個答案,就算是能改變,後續發展的結果,一定是更糟糕,肯定不會更美好,這就是強行干擾時空運轉的不容易,理論上可以改變到好,實質上一定是得到更壞的後果。

  • 2 # jianchi

    李牧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將之一,也是我佩服的一位戰略家。

    李牧是趙國的一位戰略大師,這從李牧守邊境抗擊匈奴就可看出一斑。趙國邊界直達北地塞外,與匈奴的戰爭便不可避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暫時扼制了匈奴犯邊,但不到十年,匈奴再度掘起,攻破趙國邊境,燒殺掠搶,攻城掠地,成為趙國心腹大患,在危難之時,李牧受命守北地抵抗匈奴的攻去。

    李牧上任後立即著手整頓邊關防務,沿邊界構築烽火臺與邊境預警系統,並組織部隊協助農民耕作生產,充實府庫錢糧,以防匈奴攻擊,並下令:“敢越界斬殺匈奴者,殺無赦!”以避免無謂刺激匈奴。

    匈奴攻擊時,邊關烽火四起,警鐘長鳴,軍民堅避清野迅速退入堅固城池死守。

    匈奴攻城不克徒增傷亡,搶無可搶,掠無可掠,糧草用盡只能退兵。

    但李牧膽小窩囊的名聲也傳入趙王耳中,趙王撤了李牧,在邊境用兵大戰匈奴,卻被匈奴打的狼狼大敗,邊關再次陷入危難之中,趙王無奈,只好再拜李牧為將鎮守邊關,李牧再以清野避戰之法對付匈奴,趙國邊界再次穩定,就在匈奴以為李牧只是個怯戰逃避的膽小鬼時,李牧卻全師而出,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擊,成建制的匈奴軍隊被李牧圍而殲之,一戰打的匈奴十年不敢再犯趙國邊境。

    只可惜這樣的千古名將卻冤死於趙王刀下,若趙軍由李牧指揮,決不會在長平敗於秦軍,全軍覆沒,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3 # 穿越再現彼岸

    戰國四大名將中只有白起和李牧沒有打過敗仗,而且兩個人的經歷和命運也非常的相似,都是從士兵到將軍,都被自己的王封為“武安君”,而且都是死於王的猜疑。常勝將軍(譬如後來的韓信)有時候不是什麼好事,戰功太大難免會引起王的疑慮,還是老謀深算的王翦懂得帝王之心。(李牧劇照)

    李牧的不敗戰績有哪些?

    一、破匈奴之戰。這是李牧用步兵全殲匈奴騎兵的典型戰例。李牧治軍的最大的特點是善待士兵,將士都肯為其奮力作戰,這是常勝將軍最根本的依靠之一。李牧長期駐守趙國北地雁門,防備北方匈奴部落的進犯,為了麻痺匈奴,李牧長期避戰,厲兵秣馬等待時機,就是為北方匈奴各部的軍隊設了一個大大套,一舉取得全功。

    時機成熟後,李牧誘敵深入,步步設計,將匈奴主力引進埋伏圈,一舉獲勝,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脅,長達十幾年匈奴不敢進犯趙國雁門邊境。

    二、肥之戰(李牧圍殲戰)。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即位,用樂乘代替了廉頗的大將軍之位,廉頗率軍攻擊他,並逃到魏國,此時藺相如、趙奢等人都已經去世了,李牧成為趙國的重要戰將,那時有很多人自認為能超過廉頗的指揮能力的,換個大將軍屬於正常。(秦始皇劇照)

    公元前233年,秦始皇派遣大將桓齮(後人考證說此人就是樊於期,荊軻刺秦王時借了他的頭顱)進攻趙國,一路勢如破竹,趙王緊急調駐守雁門的李牧抵禦秦軍。

    秦軍士氣旺盛,李牧採取防禦策略,消磨秦軍的銳氣,況且秦軍遠道而來,不能打持久戰。桓齮知道不可能速勝,他為李牧設下了“圍點打援”的計策,秦軍主力圍攻肥下(今河北藁城市附近),引誘李牧增援,半途截擊增援部隊。李牧知曉秦軍圍攻肥下,卻不去救援,作為戰略大師,隨著對方的步調行動那是愚蠢的行為,會導致全軍失敗,自己副手趙蔥的懇求他也是不聽的。

    秦軍的老弱和後勤輜重和李牧率領的趙軍主力對峙,透過偵查李牧把握時機把秦軍的老營全鍋端了。同時認為,秦軍必定來救援,在肥下設下埋伏,張網以待。秦軍主力果然來救援,此戰十幾萬秦軍被全殲,主將隻身逃跑。(郭開劇照,陷害了廉頗和李牧)

    三、破秦始皇兩路夾攻。秦始皇不甘心失敗,公元前232年派遣兩路秦軍同時進攻趙國,李牧根據趙國南部有長城拒守,採用南守北攻的策略,副將司馬尚守衛南部,自己帶軍進攻北面的秦軍,一戰打敗北路秦軍,回師南部,合軍一處進攻南路秦軍,南路秦軍自知不敵,撤退而去。(王翦劇照)

    四、李牧之死。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了饑荒,北方的代地發生地震,王翦奉命親自率軍進攻趙國。本來要出現王對王的戰爭場景,看一看到底誰打仗更厲害,老謀深算的王翦有自知之明,自己要想取勝恐怕非常不容易,很可能是一場持久戰,結果是遠來秦軍撤退。他用了反間計,買通了趙王遷的貼心侍從郭開,陷害李牧,此人也陷害過廉頗,讓廉頗丟掉了大將軍的職位,結果李牧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李牧死後三個月,王翦大軍緊急進攻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滅。從上將伐謀來看,王翦和秦始皇君臣一心,而趙王遷和李牧則是離心離德了,李牧在戰略上輸給了秦始皇和王翦,死在了自己王的手裡。

    如果李牧繼續指揮趙軍,歷史會不會出現重大變化?

    李牧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戰略家,如果他繼續指揮趙國軍隊的話,秦軍不可能迅速取勝,王翦明確知道這一點的,同時李牧也不可能大規模消滅秦軍部隊,畢竟都是名將,不可能犯低階錯誤。如果預計不錯的話,王翦率領的秦軍與趙軍相持一段時間,可能會撤退,秦軍補給線過長,不能持久戰。

    出現秦趙兩軍的對峙局面時,趙國可能獲得一年或者幾年的喘息時間,但是從綜合國力來看,秦軍進攻趙國的頻率會增加,趙國的整個財政體系已經支撐不了長期戰爭,而秦國的國勢越來越強,趙國滅亡是遲早的事情。留給李牧施展軍事才華的時間和空間太少了!

    李牧在軍事上要想完全打敗秦國軍隊是不可能任務,他只能延緩趙國滅亡的時間而已,無疑是趙國國王自己提升了秦始皇滅趙國的速度,正所謂“自取滅亡”。

  • 4 # 老聃22

    歷史沒有假設,勉強可以推理。歷史上哪怕一件小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改變世界,釣魚城戰役中,一個小小邊關縣令領軍抗敵,蒙古皇帝蒙哥因此戰死,卻無意改變了歐洲命運,也間接改變了世界格局!

    由此推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影響力可見一斑,任何一場戰役都有可能改變歷史,李牧不死的確有可能改變中國歷史程序,並非危言聳聽!

  • 5 # 落葉穩又輕

    英雄推動歷史,歷史造就英雄。記載歷史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透過言傳身教的歷史,時間久了,人容易淡化,還有可能出現分歧,因為各人的角度不同,產生的結果就不一樣。

    歷史不能假設,沒有如果,歷史的車輪滾滾,不會為誰而停下腳步,誰也阻擋不住,不然就被碾得粉碎。現在的人不能吃老本,活在當下,怨天尤人,很沒意思!

  • 6 # 依山傍水65486

    李牧不死,歷史將會重寫。愚見必須有以下幾個因素:趙王不是昏王;趙王必須清除內奸;誅殺郭開一類秦奸;進行全國動員備戰,抵抗秦兵。這是李牧不死的前提。有上述條件,李牧則能擊敗王翦,保住趙國,更能培養出新軍事戰神,如司馬尚。廉頗將軍也會回國共抗秦軍。有趙國護衛其他各國,各國有識之士也會力說國君聯盟抗秦,合縱再度成立。這會印證:但時李牧將軍在,.蠃政不易定江山。但歷史沒有假設。李牧死趙國亡。此,歷史證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球磨機的工作原理?球磨機故障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