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菠蘿一名的起源與波羅密(蜜)有關。漢語中波羅密(蜜)一詞一為佛教用語,指到達彼岸;二指一種熱帶水果,現今被規範成菠蘿蜜。菠蘿蜜(或波羅密、蜜)是原產於印度,很早就傳人東南亞和中國(唐代,一說南北朝傳人)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熱帶水果。今又叫木菠蘿、樹菠蘿、天波羅等。波羅蜜(密)與佛教有關,而佛教是源於印度,後傳人中國並中國化了的大宗教。波羅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譯的結合。最初譯為波羅密多,後“多”字省略。指稱果樹的波羅密後又因其果實又大(如冬瓜大),又甜,便稱為波羅蜜。  其次,用波羅蜜指稱菠蘿還與佛教塑像聯絡密切。親手削過菠蘿皮、吃過菠蘿的人便知道,菠蘿果實的外殼有許多六角形(或六邊形)刺結瘤或日果刺,即小花的遺蹟,頗像佛祖、菩薩塑像頭部頭髮的螺髻(如樂山大佛像,大足石刻佛像,各種石雕佛像)。在佛教史上多數石刻佛像與生活中的佛教僧人和尚尼姑不同,後者一般剃為光頭。而佛像多塑成有發並梳成螺髻,當然也有戴帽、頭巾的、光頭的。可以想像中國古人因受佛教影響,便把這種來自西方由西方人傳人的美洲水果稱為波羅蜜,後又簡稱為波羅。  再次,有一位叫馬可·波羅的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響很大。他來自義大利,元初來華在中國呆了十幾年,回去後寫了一本《馬可·波羅遊記》,激起西方人對中國的極大興趣和熱烈嚮往。所以,叫這種水果(pineapple)為菠蘿(波羅)還有一點洋味,與它由西方(人)傳來吻合。  美洲菠蘿初傳人時與由印度、東南亞傳人的菠蘿蜜有些混淆。但這兩種熱帶水果實在差別很大,於是人們對它的稱謂也漸漸分開。清乾隆年間的李調元在《南越筆記》卷十三中說:“粵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羅,橫梗如拳,葉多刺,足衛衡宇”。可知這時又指稱美洲水果的波羅蜜已簡約為波羅;前面並加限制詞“山”,表示它可栽種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吳其在其所著《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一中說:“露兜子產廣100東,一名波羅”。他接著講:“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子。其葉去皮存筋,即波羅麻布也”。這大概是最早單獨稱其為波羅的記載。  帶草頭的“菠蘿”一詞大概最早出現於清嘉慶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對它無任何解釋。所以這時波羅已開始被文人們加上草頭,表示它是植物、水果。民國年問出版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辭海修訂本》均立有“波羅”條,其解釋已近當代。可見民國時又簡化為波羅。直到解放後出的詞典、辭典等才把它正式確定規範為“菠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看的95後男明星?